第C02版:经典洛阳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0月8日 星期
【嵩县牛寨王氏家族(6)】
明清时期,嵩县伊河南岸有“五大家族”,即汪庄汪氏、衙里陈氏、牛寨王氏、寺庄傅氏和雷氏。这“五大家族”文脉隆盛,人才辈出,勋业灿烂,涌现出一大批在嵩县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名人。其中,牛寨王氏家族以一世王古宝(礼部尚书加少保)、六世王守诚(山西提督学政)、十世王溯维(浙江布政使参政)最为有名。这里,《洛阳晚报》记者为您讲述嵩县牛寨王氏家族的风云往事。

牛寨王氏家族文化大观
□记者 余子愚 文/图
《周南太史王公遗集》复印本

家族文化像遗传基因一样,血脉相继,代代传承。嵩县牛寨王氏家族从一世王古宝开始,历经数百年,至今仍繁荣昌盛,其背后有何秘密?在六世王守诚所著的《周南太史王公遗集》和二十世王玉杰编著的《周南王氏文集》中,我找到了答案。

1 王守诚为官重在亲民

清代雍正时期,王守诚的后人王溯维、王廷琮、王廷玑搜罗其散逸书稿,整理、汇编成《周南太史王公遗集》,今存含章斋藏版。

该遗集中收录有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七月,清代学者万经为《周南太史王公遗集》题写的跋语。他说“自两汉以来,号为循吏者,无不用文学饬吏治”,“(王守诚)维持风教,劬(qú,劳苦)劳民瘼(mò,疾苦),一腔忧时悯农之苦衷,淋漓纸上”,对王守诚的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周南太史王公遗集》中,除了《嵩县志》(书未能全刻),还收录了《重刻顺德府志序》《城顺德府纪事始末碑》《亲民堂说》《重修庙学纪事》《重修灵泉寺度田记》《谒中岳庙诗》等诗文,从中可以了解王守诚的为官之道。

在任顺德府知府时,王守诚很有作为,除了以工代赈、救助顺德饥民,还将顺德府衙大堂内的匾额“德政”改为“亲民堂”。

这次改名,王守诚专门写了一篇300多字的《亲民堂说》,提出了他的政治理念“盖君子之视国也犹家,故其视民也犹子”,要关注国家与人民的疾苦和冷暖。然而,事实是“亲民之道鲜矣”,真正能做到亲民的人太少了。

孔子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老百姓也经常颂扬“亲民官”。因此,王守诚将顺德府衙大堂命名为“亲民堂”,不仅在执政理念上亲民,而且在行动上也做到了言行一致。

此外,王守诚不仅为家乡编纂了《嵩县志》两卷,还热情洋溢地为重刻《顺德府志》撰写序言,详细记录了重刻《顺德府志》的编纂过程。《顺德府志》参考《彰德(今河南安阳)志》的体例而来,共四卷,“虽逸事绪谈不能尽为括载,而撮(cuō)要钩玄,亦聊以备一方文献而已”。

2 《周南王氏家训》是家族文化的根脉

2014年10月,牛寨王氏家族二十世王玉杰编著的《周南王氏文集》付梓,全书共分四章,即周南王氏历代名人考、周南王氏族人作品选、《周南王氏宗谱》中的文献及附录。

王玉杰在《周南王氏文集》后记中说:“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每当我拿起那本厚厚的、发黄的、用楷书写的民国版《周南王氏宗谱》时,一种神圣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作为王氏子孙,我也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追寻祖宗的踪迹,探寻家族的密码,寻根问祖,铭记祖训,存史育人。这便是编著本书的最初动因。”

据王玉杰考证,嵩县牛寨王氏家族自称周南王氏,是因嵩州在周王城以南而得名。自王古宝之后,周南王氏家族先后出了两个进士、五个举人、十个贡生,可谓文脉隆盛,人才辈出。

读过本系列稿件的读者都知道,牛寨王氏家族有艰苦奋斗的历史。《周南王氏文集》中收录有《周南王氏家训》,强调治家、立身、处身和力学,借以鼓励家族后人。其内容如下:

一、治家之道惟曰勤俭,勤以创业修德,俭以积聚养廉,克勤克俭,家计丰裕之道也。

二、立身之本在于孝悌,孝以养身,悌以齐家,修身齐家方能正己立身于天下。

三、处身之要在于忠恕,忠于存心,恕于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苟能如此,造福之门。

四、不学无以成才,不读无以有知。故做人应以力学为先,力学则以读书为本,刻苦攻读,虚心求教,乃涵养情操,成就事业之基础。

提起自己的家族,王玉杰很自豪,他说,由始祖王古宝开创,经王守诚、王溯维等数辈人发扬光大的王氏家风,代代相传,成为家族文化的根脉,涵养着后世子孙的人品和节操。

事实上,牛寨王氏家族的家训,对现代人同样十分有益。

3 历代《嵩县志》记载牛寨王氏风采

从明代万历版《嵩县志》开始,历代《嵩县志》都记载有牛寨王氏家族成员的风采。牛寨王氏家族自明代以来,除了《洛阳晚报》之前详细介绍的王古宝、王守诚和王溯维,还有很多家族成员出仕为官,如王溯维的长子王廷琮,曾任安徽歙县知县;次子王廷玑,曾任广东增城主簿;三子王廷珂,曾任四川丹棱县尉。他们都为官清正,对上不趋炎附势,对下不欺压百姓,颇有祖辈遗风,在当地留下了良好的名声。

嘉庆、道光以后,牛寨王氏家族无人从政为官,但仍有族人考取功名,仅道光年间就有三个举人、两个拔贡,也出现过兄弟双拔贡、父子二举人的科举盛事。

咸丰、同治以后,牛寨王氏家族的文化程度明显下降,学业有成的较少。往大了说,这与当时的国运是紧密相连的。清朝自咸丰、同治以后,进入了封建王朝的衰败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特别是中西文化日渐交融,科举仕进的影响力在乡间已大不如前。加上家族繁衍迁徙,从牛寨走出的王氏族人日渐增多,造成了王氏后裔功名不显,读书做官者不多的状况。

然而,王氏后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能传承先辈的德行、志操,在各行各业诚敬良善,勤奋乐业。如牛寨王氏家族第十四世王东来,天资聪颖,学识渊博,擅长绘画和写诗,曾主讲伊川书院。第十六世王同方,字鉴一,清同治年间秀才,以画画为生,擅长水墨画,传世作品有《松鼠葡萄》四条屏。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王氏族人在党政、军队、教育、文化、财经等方面涌现出百余人,有的已成为骨干和领导。当代王氏子孙从事文化教育的人数较多,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群体,分别在大学和中小学任教。

嵩县文化人万志敏有感于牛寨王氏家族的祖德家风,特撰写一副对联,以表感慨与追慕——

一门钟灵秀,能贫不移、威不屈、富不淫,六百年懋德常新,光前裕后于此地;

四时播馨香,令懦者立、顽者廉、狂者静,万千世典型犹在,济美扬辉更何人?

(“嵩县牛寨王氏家族”系列终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