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由于天气变冷、水下能见度降低等原因,今年的致远舰探捞考古调查工作于10月7日宣告结束。
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队,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打捞出水的沉船相关文物种类有60多种,数量有100多件,随着这些水下文物的陆续出水,一段悲壮的历史也重见天日。
1 【史料记载】 致远舰冲向敌阵
据史料记载,1894年9月17日下午3时10分,一艘已严重倾斜,浑身窜着猛烈火焰的军舰冲出了本方队列,以它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冲向敌阵……从那一刻起,国人记住了这艘军舰的名字叫致远、它的舰长叫邓世昌。
致远舰是北洋水师最先进的军舰,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5艘战舰,其中致远舰、经远舰、超勇舰和扬威舰沉没在交战海域。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为掩护旗舰定远舰,毅然冲向日军舰队,不幸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2 【海底文物】 还原致远舰最后十分钟
● 船员们都在烈火中坚守岗位
参与致远舰考古行动的知名历史学者萨苏说,从此次出水的这些文物中不仅可以发现致远舰作战的惨烈,更可以发现当时不仅邓世昌,整个致远舰上的官兵都忠于职守,战斗到军舰沉没。
在目前发现的北洋将士的遗骸上面都有烈火焚烧的痕迹。萨苏说,从这些遗骸上能看到他们经历怎样惨烈的战斗。“在甲午海战中,来远舰中了日军使用的下濑火药炮弹,船上燃起大火。战后来远舰开回港口,打开舱门后,发现这些船员都有不同程度烧伤。”萨苏说,相比来远舰来说,致远舰中弹更多,特别是在冲锋时,遭到了难以想象的炮击,“这些船员都在烈火中坚守岗位”。
● 一枚鱼雷引信已插上雷管
萨苏说,当时一名英军的下级军官记载了他看到的致远舰最后航程,该军官称致远舰在冲向日本舰队的时候舰身已经倾斜,它的舰身两侧排水口中不断排出白色的泡沫。这艘战舰舰身倾斜,却以最高的时速勇往直前,它的火炮已经停止射击,只有桅盘中的机关炮开火。
萨苏说,海底发现的一枚鱼雷引信已经插上雷管,这说明当时的鱼雷已经处于待发状态,“在致远舰最后的关头,船员们各司其事,他们可能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接近敌舰,要么撞沉它,要么发射鱼雷击沉它”。
● 舰体剧烈爆炸最终沉没
最终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使得战场沉寂下来,致远舰是在距离日本舰队约一公里处走完了自己的航程。致远舰的体内发生剧烈爆炸,军舰的船头先行下沉,舰尾高高竖立到空中,但螺旋桨仍然在不停地旋转。不到十分钟,这艘巡洋舰就彻底消失在了大海之中。
3 【兵棋推演】 致远舰最后的目标或为敌方旗舰
“撞沉吉野”,电影《甲午风云》让中国人记住了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以及最后试图冲击吉野舰的行动。知名甲午史专家、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和他的团队通过兵棋推演却发现,致远舰撞的不是吉野舰而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陈悦的最新发现,目前已经引起了日方专家的关注,并对此展开研究。
● 如撞吉野舰,需将船头调转180度
陈悦说,通过兵棋推演并考证史料发现致远舰撞击吉野舰在黄海海战战场是不可能发生的,“但结果并不影响致远舰冲出去的事实,也不影响致远舰冲出去本身这件事的壮烈程度”。
黄海海战时,日本将舰队分为两部分,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吉野等4艘军舰在第一游击队,主要任务是凭借航速快的优势,意图配合本队完成对北洋海军的前后包抄。
“结果在推演的时候,我们被沙盘上的情况惊呆了,因为在致远舰舰首正对的方向居然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陈悦说,当时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正在战场的南方转向,位于北洋舰队的背后,如果此时致远舰想要冲出队列撞击吉野舰,则意味着要将船头调转180度。
● “冲击本队更为壮烈和危险”
陈悦说,致远舰冲击日本联合舰队这一举动事实上要比冲击第一游击队更为壮烈和危险。
“日本第一游击队仅吉野舰、秋津洲舰装备速射炮,而本队中包括旗舰松岛舰在内有4艘日舰大量装备速射炮。”陈悦说,吉野全舰加起来有炮10门左右,松岛舰仅速射炮就有12门,而且还有320毫米口径的大炮,可以轻易地将致远舰的装甲撕开。
“致远舰冲击的是松岛舰,是本队,这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陈悦说,“当时致远舰是找的一个最威武的对象冲过去的,松岛舰是日本海军的旗舰,如果撞沉它的话就是斩将夺旗的事情。”
相关链接
致远舰基本数据
● 排水量 2300吨
● 舰长 76.2米
● 舷宽 11.58米
● 航速 18.5节
● 编制人数 204~280人
● 续航力 6000海里/10节
致远舰舰载武装
● 主炮
2门210毫米克虏伯后膛主炮
● 副炮
2门152.4毫米阿姆斯特朗后膛副炮
8门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
2门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
● 鱼雷
4联装457.2毫米鱼雷发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