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社区·物业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0月9日 星期
60年来,他每天都坚持写日记
200多万字日记见证时代变迁
□记者 李岚 见习记者 范坤鹏 社区通讯员 王乐德/文 记者 李卫超/图
姚铭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部分日记本

78岁的姚铭老人,从18岁开始写日记,到现在已经60年了。在一个甲子的岁月中,姚铭写下了200多万字。这些文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成为后辈了解历史的“活教材”。

写日记的习惯,他坚持了60年

近日的一个上午,当《洛阳晚报》记者来到位于涧西区姚铭老人的家中时,满头银发的他正戴着老花镜在看书。桌子上放着的几个大纸盒里,整齐排列着牛皮纸封面的日记本,绝大多数日记本已经泛黄,纸张变脆,有的内页稍有脱落。

1955年,18岁的姚铭写了第一篇日记,到现在已经有60年了。“我有一位当教师的叔父,很喜欢舞文弄墨,平时给我讲了很多写作上的知识。”姚铭说,受叔父的影响,他从小就对文字特别感兴趣,当认识的字足够多的时候,他就萌生了把每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的念头,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200多万字,记录人生轨迹

200多万字的日记,里面都记录了哪些内容?姚铭说,他把日记归纳为6个方面的内容。其中,60年来共记录日记114本,1997年到现在撰写读书笔记61本,1961年到1966年的书信摘抄164封,毕业、调动时同学和朋友的赠言百余篇,1997年到现在收藏的生活知识34本,还有自1993年起,专门为孙辈创作的儿歌411首。

这些日记里,还记录下姚铭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和难忘的经历:1960年,他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1966年,他和妻子唱着《东方红》走入婚姻殿堂……一直到2004年,他开始自己编写并免费向居民赠送三份剪报;2015年,他应邀为一所小学的700多名师生上党课等等。“这60年,无论我走到哪儿,日记从来没有弄丢过一本,我遇到事情就想写下来,因此它们记录了我一辈子的回忆。”姚铭说。

两万多篇日记,见证时代变迁

姚铭60年来写的2万多篇日记,不仅记录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1967年,30岁的姚铭骑一辆自行车带着妻子、儿子和女儿,花了1个小时,从乡下赶到城里赶集,一路累得够呛;今年7月,他和儿子、女儿全家,开着两辆汽车,到市工人俱乐部欣赏古筝名家演奏会。“相隔40多年,身边发生的一切像做梦一样,国家繁荣昌盛,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这真是教育孩子们的‘活教材’。”今年8月5日,姚铭在日记中写道。

“我长期在涧西居住,这里发生的每一个变化,我差不多都记下来了。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市场被称作‘洛阳的小香港’,2000年又建成上海市场步行街,这些可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姚铭说。

他写的内容,已经成为学生的“活教材”

“我写日记最大的收获,是它们在关键时刻能起作用!”姚铭说,退休以后,自己除了常规记录生活点滴,又多了一项“工作”——专门摘抄国家大事和方针政策,并在旁边标注自己对此的理解。

姚铭的外孙女高考那年,他特意翻看了一年以来写的日记,并整理出一份“时政笔记”送给外孙女,里面包含当年国家的方针政策、党史资料、重要时政信息等。高考时,外孙女通过复习姥爷提供的资料做对了3道选择题,分值为6分。从那以后,姚铭倍受鼓舞。去年,他又把精心整理的“高考时事政治100题”资料自己掏钱印刷,并送给附近小区的学生们,希望为他们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不少孩子跟我说,爷爷,您这个复习资料可帮了我们大忙呢!”对此,姚铭感到非常欣慰。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