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微信朋友圈里最火的莫过于大家晒的出游照片了。据几家知名旅游网站的调查显示:亲子游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60%,80%的家长有带孩子出行的意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什么有的孩子旅行归来只留下了模糊的印象,有的却长了不少见识?且看下文分解。
1 带孩子行走 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如何让孩子在旅行中锻炼能力?“旅行达人”吴女士有经验。吴女士的孩子叫垚垚,是中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从两岁半起,吴女士就带他到处旅行了。
十一长假,吴女士带着儿子到济源徒步露营。9岁的垚垚第一次背着帐篷、睡袋、防潮垫爬山,中间不仅没有让大人帮忙,还主动询问妈妈是否需要帮助。
吴女士说,男孩子是需要历练的,在旅途中,他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开阔自己的眼界,体验和感知生命的不同。因此,家长尽量不要给孩子安排享受型的旅行,要适当放手,比如让孩子自己拿一部分行李,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也能增强他的责任意识。
十一长假,地矿双语学校初三(1)班的毕尧煦去了海南。这次出行,让毕尧煦体验了不少“第一次”:第一次自己查旅行攻略、第一次自己规划路线和时间、第一次给家人做导游……
在海南,毕尧煦和家人一起经历了台风“彩虹”,但是台风带来的阴雨天没有让他窝在宾馆,他依然带着家人执行原定计划。当攻略上的景点一个个被“攻克”时,最欣慰的是毕尧煦的妈妈。
毕尧煦的妈妈说:“初三是关键的一年,也是孩子压力最大的一年。以前,孩子和我们交流的不多,这次回来后,他会主动和我们讲一些有趣的事,学习之余也常和我们坐在一起谈心。他开始设计更详细的学习规划,在生活方面也更独立了。”
2 别把孩子当“行李” 仅是简单携带
如何把旅行中的见识捎回家,让其落地生根,成为学习上的动力?
吴女士说:“旅行最大的意义,是让孩子看到世界的多样性,从而变得更加包容、更加从容。”在国外旅行时,他们遇到过一些小难民,从那些孩子身上,垚垚意识到了和平的重要性;他挽救过被冲到沙滩上的海星,从而,他知道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这些在路上学到的东西,比你在家里告诉他要震撼得多。
把路上的见识带回家,并不是说,孩子旅行回来让他写一篇游记那么简单。以前,垚垚的英语成绩一般,他从没要求过上英语补习班。自从去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后,孩子突然要求上英语补习班,且学英语劲头十足。经了解,吴女士才知道,原来,在新加坡几个垚垚喜欢的景点,工作人员全用英语介绍,垚垚有些地方听不明白,所以一回到洛阳便要求上英语补习班。
把见识带回家,需要孩子的亲身参与和家长的及时引导。不少家长在旅行时,会把孩子与行李等同对待,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制定旅行路线,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制定的路线是孩子喜欢的,让孩子尾随家长,奔波在各个景点之间,这样并不能增加孩子的见识,反而会让他感到疲惫,这样的旅行,对孩子是没有意义的。
能让孩子长见识的旅行,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旅行。设计旅游路线之初,就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大了,家长不妨像毕尧煦的妈妈一样,让孩子主导旅行。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路上的所见所闻才能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旅行中多观察、多引导,比如毕尧煦遭遇了台风,家长就可以鼓励他查一些与台风相关的知识;比如孩子登山时,发现一片自己感兴趣的叶子,家长不妨查一下这是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等。
3 看待旅行 别太功利
“旅行不是拿着地图‘攻克’上面的一座座城市,也不是到景点拍照留念。”吴女士说,今年暑期,一个美国朋友带着两个孩子到洛阳旅行,她见识了美国妈妈的旅行后,感慨颇多。那个妈妈是美籍华人,姓周,周女士带孩子来洛阳,并没有走马观花看景点,他们将重点放在了中国的文化上,用两周的时间在打太极拳、吃中国餐、学汉语甚至到小学支教等。
国内不少父母带孩子旅行则太流于表面,每次路上累得半死,回家却一无所获。如果能在假期与其他城市的某个家庭互换,让孩子坐上当地的公交车,去逛当地的超市,和当地的小朋友玩耍,相信他能有更多的体验。
此外,一些父母总担心孩子在旅行中记不住所见所闻,要求孩子在旅行中写日记等。儿童专栏作家三川玲说,她特别害怕父母的“有用论”,旅行,就是瞎玩,既不考级也没有证书,当然是没有用的。可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其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旅行,就会有风险,会有吃不惯的饭菜、等不到的公交,甚至会生病和受伤。我们想让孩子坚强、成长,就要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让他们经常到大自然中经风雨见世面,这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