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成名,获诺贝尔奖的消息引发国人关注。在我国疟疾已基本绝迹的今天,我们如何感触这一在历史上给人们带来灾难的疾病?发现青蒿素的分量有多重?青蒿素类药物为何至今仍被一些非洲国家誉为“中国神药”?洛阳有没有暴发过疟疾?近日,本报记者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一些记录及我市援非医生的亲身经历,让我们能更多地了解疟疾及青蒿素。
1 援非医生:像感冒般常见的夺命疟疾肆虐非洲
【故事一】 感染疟疾就像得感冒一样常见
讲述人:邱正伦(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援非期间所在国家:赞比亚
2011年至2013年,邱正伦在赞比亚的恩都拉中央医院,进行了为期2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邱正伦说,赞比亚是非洲南部疟疾高发国之一。2007年的数据显示,当时在赞比亚1300万总人口中,约有430万人患疟疾,死亡近8000人。孕妇和儿童是该疾病的主要感染者,因疟疾导致的幼儿死亡率高达40%。
“在赞比亚,感染疟疾就像得感冒一样常见。”邱正伦说,在湿热的环境中,蚊虫滋生很快。那里的蚊子不仅数量多,而且个头大,人即便穿上长袖长裤,也无法避免被蚊子叮咬。好在医疗队事先备足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类药品和经药物浸泡过的蚊帐。
邱正伦说,在恩都拉中央医院内科门诊,感染疟疾的患者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60%以上。有些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因免疫力下降,感染疟疾后又未及时治疗,从而丧命的事情时有发生。
【故事二】埃塞俄比亚人找关系求青蒿素
讲述人:吴恒(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援非期间所在国家: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约75%的地区为疟区,68%的人口在疟区生活。每年6月到9月,疟疾进入全年发病高峰期。有资料统计表明,16%的门诊病人、20.4%的住院患者和29%的住院患者死亡都因疟疾所致,疟疾已成为当今埃塞俄比亚的头号病。
2006年,吴恒被派到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展医疗援助工作。他说,亚的斯亚贝巴市位于海拔2400米的高原上,气温不高,所以在当地被感染疟疾的风险比在海拔低的地区小很多。
在埃塞俄比亚生活期间,虽然吴恒和其他队员没有感染上疟疾,但当地人因疟疾而丧命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他说,一些当地人在得知医疗队有青蒿素类药品后,会通过援建埃塞俄比亚的中资公司等途径托人求药,医疗队会将一部分药品免费送给他们。
【故事三】援非两年,青蒿素多次救过我的命
讲述人:张龙彬(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援非期间所在国家:赞比亚
2005年至2007年,张龙彬在赞比亚的恩都拉中央医院进行医疗援助工作。其间,他和队友曾多次感染疟疾,每次都因及时服用青蒿类药物化险为夷。
“出国前,省卫生厅曾对援非医生进行培训,特别强调要加强防范,避免感染疟疾。”张龙彬说,此前他对疟疾并没有直观感受,到赞比亚半个月后,他和队友相继出现身体无力、头晕、忽冷忽热等症状。起初他们误以为是感冒,服用了感冒药后症状不见好转。经在当地一家医院工作的中国医生提醒,他们急忙抽血化验,才发现感染上了疟疾。
“当时我很紧张,但服用了青蒿琥酯后的第二天就痊愈了。”张龙彬说,他服务的地区疟疾发病率很高,在赞比亚的两年时间里,他们每月都会中招一两次,每次都及时服用青蒿素类药品而转危为安。
“青蒿素在赞比亚很受欢迎,当地人称它为‘中国神药’。”张龙彬说,青蒿素药品治疗疟疾见效快、副作用小,用药后95%以上的病人都能康复。相比另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奎宁,青蒿素不仅价格低,且副作用小、使用方便。
2 历史记载:疟疾肆虐,商朝被迫迁都
《洛阳晚报》记者查阅相关学术期刊发现,虽然现在疟疾不再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但在历史上,疟疾曾是蹂躏人们时间最长的疾病,让我国古代医家束手无策,曾有朝代为躲疟疾而被迫迁都。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地理研究》等学术研究论文表明,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将都城从山东曲阜迁至河南安阳。之所以迁都,与当时疟疾猖獗有关。《尚书·盘庚》中记载迁都原因有“殷降大虐”,“殷”即勤,“虐”通“疟”,即经常发生的大规模疟疾,只是当时科学水平低,人们把它当作上天降下的惩罚。
到了秦汉时期,疟疾流行的危害更加突出,部分医家就对疟疾进行研究。
古代医家尝试诸多方法治疟疾,虽然成效寥寥,但形成了《黄帝内经素问》《释名》《伤寒杂病论》等一批最早涉及疟疾的医学理论著作。例如,《释名》记载“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
屠呦呦就是从古代汉医方剂著作《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发现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下转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