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河洛评谭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

钱捐了,还能要回来吗
□本报新闻观察员 洛谭

在慈善事业中,以个人品质或组织品牌维护公众信任,不可能一直管用。

12日,晚报报道了在几个月前,为创办一家公益性工厂,家住伊川的残障人士李灿学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在办厂计划搁浅后,李灿学决定把捐款退掉,但捐款人几乎都回绝了。他最后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基本把捐款退掉,为此他还于近日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退款情况说明。

“钱若不退,我就没脸再做公益了,也会一辈子不安心”——李灿学对于诚信的坚守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捐款,该不该退?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传统观念里,捐赠多少带有“一次性”的味道:从把钱捐出去那一刻起,捐款这件事儿就结束了,之后的事情捐款者很少过问,钱也不会再要回来,否则会显得“小气”。得知李灿学要退款,某位捐款人“捐出去的钱哪儿能再要”的话也是类似观念的体现。

钱已经捐出,退款与否,就要看受捐一方了。比如李灿学,接受了捐赠,但好事儿没办成,凭着良心坚持退款自然会收获赞誉;假如受捐者没有退还的意愿,似乎也无可厚非。

话说回来,在多数要求退款或有要求退款意向的捐款者心中,要求退款的根本原因在于捐款使用状况的不透明。“我捐的钱究竟有没有给真正需要的人”“我的善意是不是被某些人用来牟利了”……这是捐款者最关切的。近年来,不少公益慈善组织信任度持续走低,特别是个别组织在使用善款时的违法违规行为被披露,更加剧了这种担心。

从某种程度上讲,公益捐赠可以视作社会财富或资源的再平衡。通过捐赠,一部分社会财富或资源流向弱势群体等亟须帮助者那里,而这一再平衡的过程无疑应当是公正、透明且令人信服的。李灿学的退款决定就是这一特点的延伸表现:筹钱做公益,事情没办成,钱当然要退掉。

此前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超过1042亿元。对于上千亿元善款的使用情况,公众的关注度从未降低,捐赠者对知情权、监督权的渴求度也在进一步提高。应当认识到,在慈善事业中,以个人品质或组织品牌维护公众信任,不可能一直管用。好消息是,旨在进一步规范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慈善事业法有望出台。或许相关法律出台后,捐款该不该退的问题将不再让人费思量。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