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我市有11个村落榜上有名。这11个村落或建筑风格独特,或文化内涵深厚,均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这里,《洛阳晚报》记者带您走进这些传统村落,一起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
石门村位于栾川县城东北部,距潭头镇1.5公里。村子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横跨伏牛、熊耳山脉中间地段。相传大禹治水开石门,村内现存有全福宫、石门土屋等景观,“石门春晓”和“伊水秋声”被列入潭头十二名胜。
1 大禹治水开石门
石门村村名与潭头镇的地形有关,站在潭头镇四望,环潭皆山,潭头实为一山间盆地。据姜晋森先生编著《潭头大观》记载,相传在上古时,潭头盆地原有一个湖泊,每逢下雨时,四周洪流注入,波浪翻腾,祸及百姓。
后来大禹治水,来到潭头,他白天驾舟探查水情,晚上邀集百姓共商治水大计。大禹发现湖水东深西浅,据此断定湖底西高东低。而湖的东边横卧一山岭(南北走向),与东西走向的伏牛山脉相连,阻断了湖水东流之路,导致积水成灾。
于是,大禹带领当地百姓劈山凿岭,打开豁口,放湖水东泄。出水口因形似大门,故名石门,居住在豁口一带的百姓将村名定为石门村。
古代文人赞曰:“伊阙遥环金汤巩固,石门近峙锁钥严谨”“龙山揖首迎紫气汇古潭,伊水如带出石门贯东海”。
据历史记载,石门自夏商时代就有人居住,也是栾川四个龙山文化遗址之一。石门村分为南、北、中三部分,南半部分位于伏牛山脉地段,系大山深沟。高山流水,竹木茂盛,物产丰富;北半部分位于熊耳山脉地段,系缓坡丘陵,向阳的庄稼地,适宜种植五谷杂粮;中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天然粮仓,居民众多,为潭头有名的大村庄。村边沿着伏牛山山脚,有自西向东而去的伊河,呈现山水相连的自然风貌,被誉为山水如画的宝地。
2 全福宫原名五福神祠
63岁的村民陈来根热心研究村落文化,说起石门村的历史如数家珍。他说,村民多以姓氏群居,呈点状分布,有13个聚居点,故称“一里十三村”。民宅多为土木砖瓦结构,建筑风格以四合院为主。嵩卢(嵩县至卢氏)古道贯穿东西。村中自北向南有三条溪流汇入伊河,溪流上有三座古式石拱桥,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人称“一里三孔桥”。村东魏溪桥头的全神庙、石门岭上的山神庙、香房公式的奶奶庙,被称为“一里三座庙”。
全神庙,又名全福宫,内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创建拜殿碑记》石碑,从碑文可知,全福宫原名五福神祠。另据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碑记》记载,五福神祠有“正殿三间,拜殿三楹,偏殿一所,三门一座,移修茶房一间”。
五福神祠何时更名为全福宫,村民们说不清楚。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全福宫正在大修,正殿门侧有“栾川县不可移动文物”的标志牌。院内有古柏两棵,其一为刺柏,国家一级古树,树龄500余年。另一棵已经干枯,树下新栽凌霄花,沿树身攀援而上,花藤粗壮,形成藤缠树景观。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迁至潭头,河大文学院近百名学生曾在全福宫住宿,古柏的树荫下就是学生们的就餐处。河大学生还在院内给石门村小学生讲课,教育村民读书识字,直至1944年迁走。
全福宫还有一座戏楼,修建于明代,柱子上绘有龙形图案,房梁上有花卉彩绘,历经风雨,虽颜色消退,但依稀可辨。
走出全福宫时,我意外看到几棵小麦,麦穗饱满,即将成熟,在即将播种小麦的季节,显得有些另类。
3 石门春晓与伊水秋声
陈来根说,石门村最有名的是“石门春晓”和“伊水秋声”二景,均被列入潭头十二名胜。从石门村东头由北向南,直到石门岭,从村东的全福宫到石门岭上的山神庙,沿途都长着野生的迎春花。
一过春节,迎春花便迎风绽放,一片金黄,带来了春天的消息,被称为“石门春晓”。1920年,石门村人梁文修在石门岭嵩卢古道上设一茶亭,从农历八月初一到十月初一,在此免费舍茶。路过此地的行人多在茶亭休息,一边喝茶一边欣赏石门美景。今茶亭已毁,仅存“茶亭”石刻一方。
“伊水秋声”与石门村南侧的伊河有关,每年立秋之后,阴雨连绵之际,或久旱不雨之时,夜间风起波涌,伊河就会发出东流波涛哗哗之水声,夜深人静,声闻数里。石门岭一带听来更加清晰,因此得名“伊水秋声”。
4 石门土屋,旅游新景
近年来,石门村的石门土屋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石门土屋,即利用石门村村民搬迁留下的老村旧宅进行土地开发,使之成为古村旅游民居。
石门土屋包括柴家老屋,是镇嵩军将领柴云升的出生地。2013年,石门村开始对村里的老房子进行集中改造,2014年开门营业,推出了30多座经过翻修或重建的土坯房,黄土立面、黑瓦铺顶,外观很抢眼。
石门土屋农庄负责人王文超说,开发石门村闲余的老宅子,发展农村旅游,不仅服务了游客,也改变了村民靠天吃饭的传统生活方式。
站在石门土屋院内,能看到近在咫尺的洛栾高速公路。石门土屋背靠山岭,泉水缓缓流淌。我想起央视十一特别报道“最好的时光”,在石门村,吃一顿农家饭,住一晚农家屋,白天仰望蔚蓝的天空,夜晚仰望灿烂的星空,这不正是最好的时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