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我和沙草先生受老城区政协委托,负责洛阳老城文史资料选编工作。在编辑过程中,我看到耿彤老师写的有关民国时期主善局的文章,文中谈及抗战时期主善局做了许多善事,其中有“施粥”一项,由于字数所限,并没具体描述。
最近,我遇到老友东朝立先生,那时他尚年幼,没事常去粥厂玩耍,记忆颇为深刻。今记述实情,以补史实之阙如。
主善局是旧时私人筹办的慈善机构,主要施舍茶、药、衣、粥、棺木。所谓施舍就是送物不收钱,施舍的东西均与人的生存有关。主善局认为施舍一点儿东西,就能救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这是大善事。
粥厂建在什么地方呢?就在现在西关煤土坑附近。厂院很大,呈长方形,北面是天井窑院,西面是一排棚屋,里面有两盘石磨,经常有牲口在拉磨,把麦子磨碎,磨碎的麦子是半成品,洛阳人管它叫麦糁儿。东面一排是厨房,屋内有四口大锅可以熬粥。
夏天熬的是麦糁儿粥,秋冬熬的是小米粥。由于锅大而深,只有强壮的劳力才能手执大铲子在锅内搅拌,添煤拉风箱的活儿也由四个人承担。
南面一排平房是仓库和管理人员办公的地方。粥厂有两位管理员,一位是老城四眼井街的东凤麟先生,他主抓账目,另一位先生则负责一切杂务。
舍粥一日两次,早晨9点一次,下午4点一次。难民在厂前排开长队,人手一张粥票,可得一大瓢粥。粥很稠,一瓢的量足够一个人一天食用。粥票是行善之人到难民聚集处发放的。据说粥厂春节还会施舍蒸馍,每张票可领一斤,让穷人过节享用。
粥厂还收容了十几个孤儿,他们都是逃难到洛阳的苦孩子。他们在厂里做一些轻活儿,东先生还教他们认字。1944年洛阳沦陷,粥厂停办,这些孩子每人领了一袋粮食,就分散流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