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我市有11个村落榜上有名。这11个村落或建筑风格独特,或文化内涵深厚,均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这里,《洛阳晚报》记者带您走进这些传统村落,一起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
古城村距离栾川县潭头镇镇政府所在地南侧约一华里,位于伊河北岸,北接潭头和党村,南与拨云岭村毗邻,西与蛮营村搭界,东与石门村相望。潭头镇有肥田沃土,为栾川县的仓廪之地,而古城村因土地高产稳产更是“仓中之仓”。
1 “慈云善济”白云观
相传唐代古城村一带建有古城,后被洪水冲毁,遂以古城命名该村。古城村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山环水绕,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还有跃进渠提供灌溉之利,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等农作物高产稳产。因此,古城村被誉为栾川县潭头镇的“仓中之仓”。
与上篇写到的潭头镇石门村一样,古城村也是进村先见庙。庙名三官庙,坐西朝东,是潭头镇最大的庙宇。
来到三官庙前,我幸遇叶道长,他向我讲解了三官的来历。三官,即三官大帝(尧、舜、禹),指天官、地官和水官,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属于早期道教信奉的三位天神。
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等,以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又称三元节)。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到庙宇内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
叶道长说,古城村三官庙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后逐渐破败,2000年,三官庙修复工程启动,2007年开光。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分别举行庙会,会期三天。
三官庙的旧物仅有两块残缺的石碑和一只石兽,残碑已无法辨认年代,其中一块石碑碑文显示,三官庙原名白云观,“神之持危扶颠,如慈云之善济乎”。碑文还描述了白云观的美景,“源水看花入幽林”,可见当时的树木茂盛景象。
另一块石碑碑文显示,三官庙又名玄武圣祠。叶道长据此在三官庙北侧复建玄武大帝祖师殿。
在三官庙东侧,一路之隔有两棵皂角树,树龄超过百年,枝繁叶茂,树冠硕大。两棵树一雌一雄,相依相守,见证着古城村的历史,也见证着三官庙的变迁。
2 河大文学院存旧址
1939年5月,河南大学校本部及文、理、农三个学院的近千名师生来到潭头镇,在潭头村、党村、张村、古城村、石门村、大王庙村、汤营等7个村留下抗战时期河南大学旧址。其中,河南大学文学院设在古城村和石门村。
河南大学在潭头安顿下来后,即与当地有识之士合办中学,地址就在古城村三官庙,取名为“七七中学”。1939年9月18日“七七中学”开学,意在勿忘国耻,激励师生抗日救国。
“七七中学”改三官庙庙房30余间,建草房8间作为校舍,由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兼任中学校长,助教苗叔陶为教导主任,首届招一年级新生60余名。学生来自旧县、大章、田湖等地,学制三年,教师全由河大教授、讲师、助教和高年级大学生兼任。
1942年,“七七中学”设立高中部,成为完中,移址上神庙,使首届初中毕业生得以升入高中。
潭头“七七中学”后更名为栾川二高,1995年4月,栾川二高启用河南大学潭头附中校名。
近年,每到暑假、寒假或学校周年庆典时,河南大学的师生都会组团来到河南大学潭头附中访问。
河南大学文学院师生曾入住古城村孙永城大院。这座大院为两进院落,建于民国初年。孙永城当时任潭头镇副镇长,号称潭头首富。为了支持河大办学,他毅然将正宅让出,带家人搬到西跨院居住。
在古城村中,十字口南侧有杨家大院,坐北朝南,为四间一门儿布局,院内房屋除河南大学用房外,西厦为村小学用房。紧挨杨家大院的郭家大院,有一上房,两侧厦子也是河大师生的生活用房。
姜晋森先生为古城村人,他还记得河大学生坐在杨家大院门口拉二胡的情景,虽然不知道拉的什么曲子,但他听后觉得非常美,河大学生身上的文明范儿让他至今难忘。
3 古城晓月和白云观日
姜晋森说,古城村景观颇多,以古城晓月和白云观日较为出名。古城晓月,即每当春夏之季,天高云淡,星月交辉之夜,次日凌晨,置身古城村之南,遥望南方天空,会看到一种天象奇观:一弯新月(弦月、满月)伴着几颗星星,悬于玉阳山峰顶。等到天色大亮甚至日出时,此景依然可见,可谓日月同辉。
白云观日,即每逢春、夏、秋三季清晨雨霁之时,便见拨云岭峰顶白云朵朵飘,慢慢形成条条云带,向东飘过土地山垭、玉阳峰、关坡三道尖、松树台,一直飘往河南坡。此刻,东山日出,彩霞万道,染红了白云而后消失,继而晴空万里。
反之,拨云岭峰顶白云若向西飘入西沟,则顷刻间阴云密布,风雨将至。拨云岭拨云识阴晴,因此被河南大学师生命名为白云观日。
古城村还有五松竞秀、看家寨等景观。五松竞秀,即在关坡松树台上,有白皮松五棵,分别为奶奶庙前两棵,上面的三道尖上各一棵,远望五棵松树,在关坡绿色植物中非常醒目,成为一景。
看家寨因当时豫西匪患不断,古城村人为避祸而建。在寨上居高临下,能看见城里哪里起火,哪里生烟,因此取名看家寨。看家寨旧址位于庙坡后岭上,现存根基和部分寨墙。看家寨其实也是看景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