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送父母蹒跚的背影
“时光·研磨”咖啡馆隐藏在洛浦公园的树林中,窗户宽敞明亮,木质屋架与屋外黄叶相得益彰。在秋风瑟瑟之中,小屋显得越发温暖,是一个畅谈心得的理想之地。
离读书会还有一段时间,书友们散坐在屋内,书友娄丽萍托了托鼻梁上的眼镜,继续埋头看着手中的《目送》,这是一本述说悲欢离合的散文集,它如一剂醒脑良药,让她得以反省,从中找回生命的本真。
三十年前,她背井离乡,从陕西来到洛阳。对于尽孝,她总觉得自己做得不是尽善尽美,她对父母的记忆,只停留在站台上挥手间的泪眼蒙眬。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目送》中刺痛娄丽萍的一句话,也道出了现代人对于孝道的惆怅。
时代在变,子女的幸福是父母最大的期盼,于是,他们放手让孩儿远走高飞。“飞吧,越远越好!”父母们强颜欢笑,忍着孤寂。渐渐地,孝道被社会淡漠;渐渐地,孝道与社会有了矛盾……
“时间残酷,世上有很多东西不能等,孝顺就是其中之一。”龙应台点醒了娄丽萍,她开始频繁与父母通话,开始频繁返回老家,虽然只是短暂停留,但父母心已安。
她不想让牵肠挂肚成为父母的习惯,更不想让孝道留下遗憾。
2 这样的“孝”要不得
书中的孝道不只是温润亲情,交谈中,书友们被秦建华讲述的故事刺痛了心。
主角是一个苦孩子,家境贫寒,但他坚持读完研究生,无奈,母亲只好去卖血……毕淑敏曾在《孝心无价》一文中,痛斥这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漫漫求学路,是用母亲的鲜血铺就的,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他还会爱谁?
40岁之前,秦建华兢兢业业地耕耘着事业,她相信父母可以理解女儿的辛苦,她相信尽孝可以和金钱画上等号。
终于,时间给了她答案,当秦建华的子女都成家立业了,她才明白,父母想要的是来自子女的关怀,不关乎地位和富贵,只是父母把感情压在心底,默默承受,不愿说出来。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秦建华是幸运的,她醒悟之时,她的父母还健在。
“《论语》亦如此,它所倡导的孝道,一是对老人生活的照顾,二是对老人精神的慰藉,合二为一。”秦建华时常在想:“在物资匮乏的千年以前,古人尚且能明白这一点,而我们身处现代,为何领悟不到古人之见呢?”
3 尽孝要从娃娃抓起
孝道,不光是成年人对老年人的供养,也是孩子对人间大爱的初识。
8岁的王佩瑶用稚嫩童音诵读《弟子规》,让这个沉重又略带忧伤的话题轻松了一些,聆听童声,大家笑了,明白了,在孩童心中,孝道如此轻而易举,触手可及,又深贴父母心。
王佩瑶是此次读书会上年龄最小的书友,她对孝道的认识仅限于《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但对王佩瑶的母亲薛贵芳来说,这些足矣。
“《弟子规》讲述的孝道离大家的生活并不遥远,它从细微处教导做儿女的基本法则,例如出门前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处,回来时问候父母,让他们安心……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十分贴心。”薛贵芳用《弟子规》教导孩子,也在反省自己。
古人曾把《弟子规》当作孩童的启蒙教材,视它为礼教准则约束自己,这里阐述的孝悌之义,成为谦谦君子的道德基准。
薛贵芳要在女儿心中埋下一颗孝道的种子,即使她还懵懵懂懂。薛贵芳相信,有朝一日,种子定能长成大树,庇护一个家……
链接
书友分享书目:《目送》 《孝心无价》 《弟子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