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洛阳·城事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
81岁老人杨继纯耗时30多年,购买、收藏传统文化著作1.7万余册,建成“运祥书屋”。近日,书屋整体搬迁至洛龙区档案史志局
“运祥书屋”: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的“集中地”
□记者 余子愚 文/图
杨继纯老人和他的藏书

核心提示

昨日上午,81岁的杨继纯老人坐在家里,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忍不住笑了起来。老人完成了一个心愿——他耗时30多年,购买、收藏传统文化著作1.7万余册,建成“运祥书屋”,近日书屋整体搬迁至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即将对社会开放。

因为仰慕国学大师梁漱溟,他精心购买、收藏传统文化著作;为了纪念父亲,他倾心创建“运祥书屋”;“运祥书屋”的整体搬迁,则是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传统文化。

1 为纪念父亲,他倾心创建“运祥书屋”

杨继纯,生于1934年,白马寺镇凹杨村人,现住老城区春都路一家属院内。他20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后进入郑铁工程处,在改革开放后,他多方搜集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倾心创建“运祥书屋”。

杨继纯说,“运祥书屋”是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的。他的父亲杨运祥,生于1895年,和国学大师梁漱溟是同龄人,是儒学的践行者。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许多人倡导全面西化,梁漱溟却逆流而上,撰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著作,歌颂孔子和儒家,被称为“新儒学”。

杨运祥的老家凹杨村,当时尚未被西化和白话文运动波及。杨运祥除了学习《三字经》《千家诗》等,还学习《周易》和中医,擅长针灸。

杨运祥一生乐善好施,治病救人,被当地百姓称为“善人”。他还关心教育,在抗战时期创建了凹杨村小学,担任校董,恢复传统私塾蒙学。年幼的杨继纯有幸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并受益终生。

成年后的杨继纯,发现父亲和梁漱溟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便立志搜集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像父亲和梁漱溟先生那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 根据《中国大书典》等“索骥”,购书、藏书万余册

杨继纯说,早在“文革”之前,他就搜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版的各类国学名著500余册,可惜在“文革”抄家时被哄抢一空。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退休至今,他奔走于各个旧书店、旧书摊搜集传统文化著作,可犹如大海捞针,没有很好的头绪。

中国书店出版的《中国大书典》,给杨继纯的收藏之路指明了方向。从此,他“按图索骥”,开始有计划地购买图书。后来,他又按照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其他各种古籍出版社的图书书目进行购买。截至目前,“运祥书屋”共收藏传统文化著作8347册(套),1.7万余册(折合成单册),价值43万余元。

3 与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合作,将“运祥书屋”推向社会

坐拥书城的感觉很好,可很快杨继纯老人就着急了。“家里住房面积小,书太多,放不下。”老人说,“更重要的是这么好的书放在家里,少有人看,发挥不了作用,太可惜了。”

怎么办?“去年上半年,我想捐赠出去,就联系了外地的一家书院。”杨继纯说。此时,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局长马正标得知了这一消息,他第一时间联系杨继纯老人,劝他把藏书留在洛阳,双方很快谈好合作方法。

《洛阳晚报》记者看到了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和杨继纯签订的协议书。协议书开宗明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广泛地推动国学文化的普及与研究,双方举办传统文化经典名著汇展。”

马正标说,之所以定为“汇展”,是因为“运祥书屋”的藏书量还在继续增加。杨继纯老人将在未来的5年内,按照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社的图书目录,查漏补缺,全面丰富“运祥书屋”的藏书。

4 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市民藏书万余册,实属罕见

2014年上半年,洛龙区档案史志局派人帮助杨继纯整理图书,仅登记造册一项,就用了半年。

今年十一长假结束后,“运祥书屋”开始整体搬迁。马正标说,所谓整体搬迁,是指把“运祥书屋”的藏书全部迁至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同时保留书屋的名字。洛龙区档案史志局专门腾出一个160平方米的阅览室,按照“档案”规格保存,并定期对外开放。

对于杨继纯老人的藏书行为,市图书馆一名资深工作人员表示,“运祥书屋”的藏书量相当于一个乡镇文化站的藏书量。在她的印象中,我市仅有几位大学教授个人拥有上万册藏书。像杨继纯老人的藏书量,在普通市民中实属罕见。

相关链接

《中国大书典》由中国书店出版,是一部汇总我国自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以来,评介历朝历代图书的大型工具书。全书共辑选了上自先秦下到民国,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2000余部图书。所有录选图书典籍,均以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相当的影响作为入编标准。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