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10月30日。
1945年10月30日,侵洛日军全部缴械。在被日军蹂躏1年多后,古都重获新生。
70年后,回望这段抗战历史,曾经的血与火让我们感慨万千。在本报大型抗战纪念系列报道《烽火洛阳城》就此搁笔时,我们将带您再次回望烽火之中的洛阳城,并为家乡、祖国送上最美好、最诚挚的祝愿。
1 向历史致敬
今年6月8日,本报筹备多时的大型抗战纪念系列报道《烽火洛阳城》以《若论抗战兴废事,不忘古都血与火》开宗明义,继而以拐点、火线、牺牲、沦陷、胜利为篇章,分别以西安事变和抗战胜利为起止点,相继推出数十篇专题报道,对抗战中的洛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细致的梳理。
●拐点
为什么要从西安事变说起?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对当时历史走向的扭转功不可没。抗战不能避开西安事变,更不能不说洛阳。
这一年适逢蒋介石五十寿辰,蒋介石选择洛阳作为“避寿”之地,在无形中将洛阳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张学良在洛阳的抗日苦谏未果,蒋张因“剿共”和抗日问题产生的矛盾已不可调和,为日后的西安事变埋下最深伏笔。
●火线
为什么要关注战争背后的历史事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本质上讲,战争的核心是经济和资源的较量。
1932年,洛阳因成为行都而政治地位飙升,加上洛阳扼守平汉、陇海铁路,面向华北、华东,背靠西北后方,成为全国物资、人员等的转运枢纽。来来往往的人、物,留下了一段段故事。
●牺牲
为什么要讲述英雄的故事?
人民创造了历史,时势造就了英雄。对于历史的叙述,没有什么能比英雄人物的故事更加有说服力。
草莽出身的英雄王凌云将军,被毛主席昵称“娃娃将军”的名将韩钧,洛阳抗日名将威震华夏。
●沦陷
为什么要铭记洛阳保卫战?
1944年5月5日9时,龙门东山上骤然响起的枪炮声惊动了洛阳城。洛阳守军以血肉之躯,与日军殊死搏杀21天。
这场战役的战后统计数据令人触目惊心:自5月7日至24日,在洛阳城厢争夺战中,国民党守军毙伤敌军万余人,毁敌战车60余辆;国民党守军伤亡、失踪军官530余人,士兵1.6万余人,军官、士兵突围者仅2000余人。
●胜利
为什么要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太阳旗从邙山落下之时?
1945年秋,洛阳人民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时刻。
只是,原本将成为全国16个受降点之一的洛阳,却阴差阳错失去了这一历史赋予的荣耀。
2 向未来祝福
在不久前热映的电影《百团大战》中,林森的一段独白令人动容——
我们的抗战是从1937年开始的吗?不是!是从“九一八”开始的吗?也不是!我们的抗日战争从甲午战争就已经开始了……
不仅是日本侵略者,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给了我们百余年苦难,也给我们留下了足以传世的警言:落后必挨打!
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纪念抗战、铭记历史的热情永远不会冷却,因为,我们有责任时刻提醒自己做个哀痛者,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幸福者。
70年前的9月,我们的祖国从战火中站起来;刚刚过去的9月,我们以胜利者的名义展示大国态度。
不是所有的历史都有美好的结局,但我们手中的未来应从祝福讲起——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强大,但我们不会忘记那段苦难和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