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店镇位于伊滨区东南部,北邻庞村镇,西达李村镇,南倚万安山与伊川县吕店镇接壤,东接偃师市大口镇。寇店镇原名烟岭镇,因宋代名相寇準在此居住而更名。境内有北魏水泉石窟、东汉帝陵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寇準故居、大谷关等历史文化遗迹。
1 东汉皇帝看中的风水宝地
在寇店镇官方网站上,“寇準故居地,大谷雄关处”成了该镇的宣传语。关于寇準故居和大谷关附近的水泉石窟,本报已经多次报道过,这里只简要介绍一下洛河以南的东汉帝陵。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国人大多将邙山看成理想的长眠之地,但据史书记载,东汉有6座帝陵位于洛河以南。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建都洛阳,共历12帝,除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外,其他11位皇帝死后均被葬在洛阳。这些帝陵分布在两个区域内:一个是邙山陵墓群的东汉帝陵区,即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部;一个是伊滨区南的东汉帝陵区。
考古人员推测,前一个区域主要安葬了5位东汉皇帝,为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2001年,这个区域被纳入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一个区域共发现墓冢168座,其中帝陵有6座,应为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2013年,这个区域被纳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晚报》记者在寇店镇干村附近看到,有几座东汉帝陵历经1000余年风雨沧桑,仍能看到庞大的墓冢封土。
2 千古雄关大谷关
可与东汉帝陵媲美的是,设于东汉末年的大谷关(又名太谷关),为洛阳八关之一,是汉魏洛阳故城的南大门。该关遗址位于寇店镇水泉村,风景秀美。(详见《洛阳晚报》2012年5月24日C03版《大谷关:山树苍郁景色秀》)
寇店镇镇志办主任张幸国先生带我来到大谷关,雪后的大谷关别有一番韵味。山谷内为大片田地,麦苗青青,积雪尚存。中午时分,融雪水汽形成轻雾,加上山谷中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密集,远远望去,大谷关的关口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大谷关因其地势险要,自东汉设关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沟壑纵横,战时可埋伏重兵,断绝南北交通。
在近代,大谷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1926年,军阀混战,岳维峻部数团溃兵于大谷关遭民团截击,数百人丧生。1944年,皮定均率部在大谷关抗击日军,偃师、伊川“边区自卫队”在队长马怀珍的带领下,在水泉村多次与日军作战。
3 大谷关在抗战时立了大功
寇店镇村民郭清俭还清楚地记得1945年农历四月十一发生在大谷关的那场战斗。日军越川部与伪军、汉奸勾结,来到水泉、五龙一带打家劫舍,抢掠奸淫。当时,马窑村地下党支部书记马怀珍,已在偃师、伊川交界地带秘密组织人民自卫武装,80余人配有步枪、掷弹筒、手榴弹等轻型武器,经常活动在万安山一带。各村群众在地下党员的组织下,纷纷拿起土枪、土炮、大刀、棍棒,随时准备打击来犯的日伪军。
马怀珍让自卫队队员分布在大谷关中的有利位置,做好战斗准备;紧急召集附近各村负责人研究对策,部署战斗方案;让各村协同作战,利用大谷关的有利地形,对敌人形成包抄之势,先让日本鬼子入“瓮”,然后围堵,最后“瓮中捉鳖”,并约定枪响三声为战斗号令,各村统一行动。
第三天,日本鬼子又进村了。随着东山头上三声枪响,周围山腰、山头的枪声爆竹般响了起来,一场围歼日伪军的战斗打响了。日伪军抱头鼠窜,附近各村群众在山头上予以夹击、拦截。
日本鬼子利用地形作掩护,一面还击,一面顺势逃进东山沟。埋伏在那里的勇士们以爆豆般的枪声迎头痛击,不少日本鬼子中弹身亡。
腹背受敌的日本鬼子惊恐万状,夺路向北撤退,没想到又遭到埋伏在小关爷庙附近群众的伏击,只好挣扎着向西山攀登,占据高地后,用机枪掩护撤退。自卫队迂回到敌后,用掷弹筒还击敌机枪,双方对峙到傍晚,日伪军狼狈西逃。
4 孙贡九总纂民国《洛阳县志》
近代大名鼎鼎的孙贡九先生,就是寇店镇孙窑村人。
1985年3月,孙贡九曾撰文《孙诒鼎自述》,回顾自己的一生。孙诒鼎,字贡九,生于1899年。其父孙绍康曾就读于洛阳周南书院,贡九自幼随父读《四书》《五经》,旁及子史骚选,国学根基扎实。1915年,其父病故,贡九仅17岁。父死前曾嘱其师从孟津许石衡(鼎臣)先生。次年,贡九遵父嘱求学于许石衡门下。仅过半年,贡九因家贫辍学,只得归家耕读。好在孙绍康生前藏书甚多,孙贡九得以博览群书。每隔数月,他总要携习作求教于许石衡。许先生尽心讲授,贡九由此学业大进。
1934年,许石衡在洛阳县城修《孟津县志》,设志馆于豫西救灾会院内,邀贡九参与此事。他们历时3年,完成了修志工作。
1941年,洛阳县志馆成立,县长王法舜聘请孙贡九任编纂。后来,孙贡九出任总纂。
《洛阳县志》于1946年完成,未刊印,至今仍为稿本,且为海内孤本。这本民国洛阳县志,上承清代嘉庆魏襄纂《洛阳县志》,下继今《洛阳市志》,是洛阳地方文献中的重要部分。全志不分卷,共分25门类,装订成32册,在宣纸上以楷体写就,记录了民国时期洛阳的方方面面,颇有史料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孙贡九先生曾赴陕、甘一带行医,1956年回到家乡。1983年,洛阳市志编纂委员会曾聘其为特约撰稿人。1986年,先生病故,遗著有《大谷山房诗集》《大谷山房文集》《大谷山房诗话》《拜稧(qiè)室医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