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系为师之道。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梁坤峰却反其道而行之,借助微信这一工具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了崭新的师生关系……
1 建微信群,鼓励学生勇敢“发声”
11月23日,有网友发微博称,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有位梁坤峰老师,最近建了一个微信群,群成员是他和班里的56名同学。
每次布置完作业,梁坤峰就让大家以微信语音方式将完成的作业发到微信群里,由他“批改”。学生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受大家欢迎。
梁坤峰这学期教大三的热力学课、大四的空气调节课,又带了几名研究生,负责专业上的科技创新项目,平日忙得没时间批改学生作业,自感愧疚。
10月底,梁坤峰在家里看到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往班级QQ群里发了一段朗诵唐诗的录音,老师听后高兴地给孩子发来一个“赞”。这一幕启发了他。
“现在大学生基本都玩微信,如果让学生用微信语音把作业‘讲’出来,既能让我在出差路上和晚上休息前‘批改’,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梁坤峰说,11月13日,他在课堂上将这一想法讲给学院制冷和空调方向两个大四毕业班(以下简称2012级制冷班)的同学,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课间,他们就建了名为“梁老师有话说”的微信群。
梁坤峰说,工科生性格普遍内敛,上课时提问,不少学生即使知道答案也表达得不好。让学生交语音作业,发到群里让大家听,就是鼓励他们勇敢“发声”,教会他们“说”的本领,让他们为日后求职作准备。
2 语音作业引“百家争鸣”
“梁老师好,大家好,我是××班的×××,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点开“梁老师有话说”微信群,一条条“语音作业”自上至下有序排列着。
“练习了好几遍,录音时还是很紧张。”“在自习室走廊上‘讲’作业,周围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不少同学将“讲”作业的经历分享到群里,大家纷纷送上“讲得很棒”“有魄力”的好评。
“第一个题目关于舒适区的说法不妥,其他可以!”“好多同学讲得很好,语速和逻辑都不错!个别同学讲得不太全面,仍有提高余地!”梁坤峰及时对学生“讲”作业的效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抄作业的现象没有了。”2012级制冷(1)班班长陈仕锋说,之前交纸质作业,有同学为省事儿经常抄别人的,现在如果有人“讲”得和别人雷同,大家肯定在群里热议。他说:“没人敢丢这个脸。”
学生田彭说,以前写作业,同班、同宿舍的同学基本不交流,现在则是主动“抱团”,不仅在录之前交流,还在录好后互相“试听”,待满意后才敢发在群里,这样做能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有人为了‘讲’好一两分钟,不惜付出整晚时间做功课。”学生彭登旺说,每一条语音作业大家都会听,他们还经常会为一道题而展开讨论,俨然“百家争鸣”。
3 为活跃气氛,梁老师在微信群里发红包
“学生来上课,拿一本书、一部手机是标配,如果再加上一支笔、一个本,那就是高配了。”谈到当下大学生对待老师上课的态度时,梁坤峰有些自嘲地说。
近年,常有人议论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的话题。对此,梁坤峰认为,既有老师重科研轻教学、学生主动性差等主观因素,也有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客观原因。
“作为老师,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才是突破口。”梁坤峰说,建立微信群,是希望把自己和学生间的距离拉近一些,学生在学业、生活、就业上遇到问题时愿意来找他,他能多给他们一些指导。
“有时群里比较冷清,梁老师就会发红包活跃气氛。”陈仕锋说,微信群刚建立时,大家都很拘谨,在梁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大家如今或互发红包,或在群里分享生活的点滴,非常热闹。
微信作业群虽有自身优势,但仍无法取代日常的教学环节。梁坤峰说:“这两个班的人少,可以在群里‘讲’作业。大三热力学课有100多人听,就不能用这种方式了。另外,一些复杂的实验题、计算题,也是难以在群里‘讲’的。”
“微信群建立后,觉得梁老师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大家对这门课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几名学生对《洛阳晚报》记者说,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家心里都明白,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