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河 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
【娜说河洛】
“河洛饮食文化溯源”之

不吃馄饨,偏吃“混沌”
□记者 张丽娜

洛阳人就这么拽

听说,冬至那天,有人没吃饺子,吃馄饨了。

在洛阳,这是新做派,与众不同;在北京,这是老做派,老北京人讲究“冬至馄饨夏至面”。

馄饨跟饺子有点儿像,四川人管它叫抄手,广东人管它叫云吞,湖北有些地方的人干脆叫它水饺,福建人则叫它扁食——在咱洛阳,饺子才叫扁食,好不好!

叫啥似乎不必过分计较,反正“馄饨”这俩字,咱从来没念对过。

若按字典上的叫法,馄饨该念“hún tun”,发音类似“浑吞”,浑厚温柔,仿佛吞了一个馄饨,嘴里还含着热汤。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洛阳人,都任性地把馄饨念成“hún dùn”,听起来像“混沌”,沉甸甸的,掷地有声。

不信你去洛阳馄饨店“旁听”一天,若有人不这么讲,只怕店小二都会冲他翻白眼:这人真没文化,吐字不准。

你念错你有理了?对呀,咱洛阳人就这么拽!这不光跟自尊心有关,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叫它“混沌”不算错

洛阳有一家“马蹄街张家馄饨”。据掌柜的讲,这个洛阳老字号小吃已有100多年历史了。

话说,清道光年间,洛阳老城有个名叫张须的小贩,每天都到马蹄街支摊儿卖馄饨。馄饨皮薄馅儿香,但汤汤水水的不顶饥,所以那时的人都把它当零嘴儿,一般人只在头疼脑热、嘴里没味时,才舍得花钱尝尝鲜。

后来,张家传人改进馄饨配方,继续在马蹄街现包现卖,据说生意红火时,馄饨摊儿前能排几十米长的队。

时光倒流千百年,相似的情景曾几度在洛阳城出现,只不过,卖馄饨的不一定是张三,也可能是李四。

馄饨大约起源于汉魏时期,原写成“混沌”。后世的《燕京岁时记》解释,这是因为馄饨的形状“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吃馄饨意味着打破混沌,开天辟地。

洛阳曾是东汉、北魏时期的京都,洛阳话曾是全国的官话。洛阳人至今坚持把馄饨念成“混沌”,兴许是那时候埋下的种子。

不管怎么说,到了北齐,馄饨已是常见食物。当时有个叫颜之推的人感慨:“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现在的混沌,长得跟半个月亮一样,天下人都爱吃呀!

简单的才是经典的

唐代人追求享受,创造了很多馄饨名品,最典型的是“五般馄饨”和“二十四气馄饨”。

“五般馄饨”其实就是五色馄饨。“二十四气馄饨”被记载在唐代的“烧尾宴食单”中,是形状、馅儿各不相同的24种馄饨。

一般人无福消受“二十四气馄饨”,因为烧尾宴通常是庆祝士子登科或官员升迁的官场盛宴,极其奢侈,极度“烧钱”。

“烧尾宴食单”的作者是唐代的韦巨源。武则天时期,他曾在东都洛阳当官。武则天死后,老韦继续巴结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在家中大操大办,设盛宴请皇帝吃饭,宴席上除了“二十四气馄饨”,还有五六十道佳肴。

烧尾宴铺张浪费,没多久就被喊停了,倒是馄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宋代,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的市场上均有馄饨店,南方人“入冬好食馄饨”,临安(今杭州)人冬至当天必吃馄饨。

清代往后,北京及河南汲县等地,也流行冬至吃馄饨。

那些花哨、复杂的佳肴,只适合出现在大厨的菜谱中,在平民的饭桌上,一碗饺子或馄饨就够了。

市总工会免费电影周周看 带上《河洛》版 全家一起看

本周放映的公益电影是《侏罗纪世界》,周五凭本人身份证可领电影票两张,凭工会会员证或《河洛》版可加领一张。

领票时间:8:30至12:00 14:30至18:00

领票地点:市工人俱乐部售票处

放映时间:12月26日9:00

咨询电话:63345207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