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洛阳·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
我市有一位耄耋老人,20年来坚持每天记录支出和活动
他的“生活日志”用数字说变迁,用文字讲故事

廿载不辍笔,小人物记下大“历史”
□记者 李砺瑾/文 记者 赵朝军/图
翻看自己的“生活日志”
喜得孙子后用红笔记录喜悦心情

核心提示

对大多数人来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容易,但同一件有意义的事做几十年并不容易。家住涧西区、年过八旬的王世端可不一般,20年间,无论是日常支出还是每天活动,他都记录在自己的一本本“生活日志”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生活日志”不仅记录了王家的历史,而且用数字和文字记录下了整个社会的巨变。

1 从316元到4271元,21年间工资涨了13倍多

从1995年的第一本到今年的最新一本,这些“生活日志”的封皮样式、内容格式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早期“生活日志”的纸张随着岁月的流逝发黄、变薄了一些。

在位于涧西区的王世端家中,《洛阳晚报》记者翻看这些“生活日志”时发现,基本上一页纸记录的是一周的“大事”。记录的内容,除了当天的天气情况、老人的一切支出等小事,还有集资买房、家人的住院花费等家里的大事。

“买一把葱、一块豆腐,每一分钱的去处我都会写下来。”王世端说,除了账目,从早上醒来到晚上休息前,经历的每一件事他也都记录下来。

“你们昨天给我打电话的事,包括今天来家里,我也都要记下来。”翻着今年账本里所剩无几的空白页,老人说他“已经把明年的装订好了”。

在王世端的“生活日志”里,记者看到了好几张专门记录工资发放情况的卡片,上面记录着他的工资变化的几个重要节点。1995年,王世端从我市一家事业单位退休。1994年时,他的工资是316元;到了2000年,他的退休工资已经涨到了1163元;8年后,退休工资又涨了将近一倍,变成了2213元;就在今年,退休工资涨到了4271元。这期间,王世端的工资涨了13倍多。

工资涨了,老人家里的生活水平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早期的“生活日志”显示,在每日的消费里,王家买得最多的是蒸馍、豆芽,逢年过节才会买些带鱼或肉类给全家人解馋。而如今,虾仁、羊肉、牛蹄筋这些肉类,品种丰富的各类蔬菜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他的“生活日志”中。

2 小小“生活日志”,记录酸甜苦辣

“生活日志”的“诞生”还得从1995年说起,那一年,王世端从单位退休,空闲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他觉得“脑子是用进废退的”,得坚持每天记录自己的活动才行,这样一来,“有啥记不住的,只要一翻账本,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一本本“生活日志”里,满满的都是这20年来他一家的酸甜苦辣。

对中国人来说,家里添丁加口可是大事,家里有了这样的喜事,王世端当然要记录下来。在1995年6月21日的“生活日志”中,王世端的一条记录特别显眼——用加粗的油性红笔大大地写着“今日上午9:30喜得孙子”。提到这事儿,老人依旧乐得合不拢嘴。

在此之后的很多天里,老人记录下的日常生活也和之前有明显的变化。喜得孙子后,来王家的亲戚多了,每天的支出清单里除了家常菜,还有鲢鱼、乌鸡、牛肉及牛骨等平时出现不多的东西。

不仅如此,这些“生活日志”背后不仅记录着老人家里的点点滴滴,还蕴含着不少“生活智慧”。

王世端的母亲享年102岁。提起母亲,王世端心里有个不得不说的故事。17年前,当时王世端的母亲因骨折卧床,他和兄弟姐妹轮流照料了很长时间,为此,他专门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写下了一本“护妈日记”。

除了这本专门的日记,在这些“生活日志”中,王世端对老母亲的记录还有很多,包括母亲的生日、葬礼及周年等,书写都格外工整。王世端说,如果兄弟姐妹有啥不清楚的,翻一翻这些记录就明白了。

从“生活日志”中,记者发现,王世端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在有一年春节前的“生活日志”上,他记下了给岳母200元,给母亲150元的事。“这是不是没有一碗水端平?”听到这个问题,老人笑着说,每家情况不一样,自己是家里的老大,还有7个弟弟和妹妹,8个儿女一人给150元,老人也能过个好年,但老伴儿兄弟姐妹少,所以要多给岳母一些。

3 他是陪伴牡丹的“暖男”

现在看来,“生活日志”特殊,不光因为它记录了王家20年的日常生活,还因为王世端和牡丹有一段不解之缘。其实对洛阳牡丹有所了解的人,对王世端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洛阳牡丹新品种的培育者。他从1962年开始从事牡丹新品种培育工作,可以说,他是陪伴洛阳牡丹几十年的“暖男”,更是洛阳牡丹发展的见证人。

尽管1995年他从牡丹研究的一线退休,但是对牡丹的关注从未减少过,现在已经81岁高龄,只要能出动门,他都会到附近的公园或者路边,观察牡丹花情并记录下来。

“昭君出塞”“红莲满塘”“金丝贯顶”……如果您在牡丹文化节期间到王城公园,还能在沉香楼附近看到这些当年王世端培育出来的牡丹品种。

在2000年的“生活日志”中,王世端专门加了一页,用来记录牡丹的开花情况:“4月9日,刮六级大风,对牡丹十分不利(路上的洛阳红已盛开)。”像这样精确到每天的记录还有很多。

在每年的牡丹文化节期间,王世端都要到王城公园去看看当年自己培育出来的牡丹,而且,只要市里关于牡丹培育的研究会邀请他,他都会到场。这些事几乎都被记录在了“生活日志”中。

熟悉王世端的人都说,这一本本看似普通的“生活日志”,也是老人对洛阳牡丹一辈子的热忱与执着。

■记者手记

在透支消费已经成为习惯的今天,老人坚持多年的记账习惯看似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

当我翻开那一本本已经发黄和卷边的“生活日志”,发现他其实不仅记录下了岁月,也在无形中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

一个个简单的数字,浓缩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小账本背后的大民生,值得我们思考与发现。

我更愿意相信,老人记的不仅是账,还有最平凡却有滋有味的生活。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