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它们本是出自一家的“兄弟”,却因历史原因隔海相望。在海峡两岸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分离60多年的它们又在家乡团聚了……
日前,由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和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合作举办的“盛世风华——两岸唐三彩交流展”在河南博物院举行,一批都出土于洛阳的唐代宝物“联袂”展出。
连日来,记者分别采访了台北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的相关负责人,探寻这批洛阳唐三彩背后的曲折故事。
团聚
隔海相望六十余载,今朝家乡再聚首
1月27日上午,记者进入河南博物院主展厅。在这个展厅内陈列文物20余件,均为造型生动的唐三彩,胡人俑、天王俑和骆驼等虽历经时代变迁,却仍色彩艳丽,此外还有部分用于展示唐三彩烧制工艺的窑具和模型。
河南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李琴介绍,此次展出的唐三彩一部分由河南博物院提供,一部分由台北历史博物馆提供。其中,台北历史博物馆提供的文物共有10件,5件是出土于洛阳、在抗战时期从当时的河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前身)南迁最终送到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另外5件是该馆后来征集的。
为了更好地配合台北历史博物馆送来的展品,河南博物院也特别选择了两部分拥有不同“身世”的唐三彩,其中一部分同样是出土于洛阳、经历南迁,最后又回到当时的河南博物馆的,另一部分是该院面向社会征集的。
“原本同处一地,同样经历了南迁,之后隔海相望60多年,现在这批精美的唐三彩又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在家乡团聚,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曲折、奇妙的缘分。”李琴说。
曲折
发黄的历史资料和老式木箱见证文物多舛的命运
这些唐三彩已经分离了60多年,其间经历了因抗战而南迁等各种历史变化,如今又能奇妙地一起展出,您是否和记者一样,对它们的“身世”充满了好奇?您是否会惊讶,它们身上到底有什么标签,能在分离这么多年后顺利“相认”?在展厅里认真欣赏这些精美的唐三彩的同时,记者的心中充满各种各样的疑问。在李琴的介绍下,谜底被一个个揭开。
李琴指着一件标有“唐代 传1928年河南洛阳出土,现藏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天王俑说,这件天王俑,除了造型精美,大家或许会觉得其就没有其他特别之处了。那么,他们是怎么识别它确实是出自原河南博物馆的呢?“因为它的身上有一个标记。”李琴绕至这件天王俑的后面,指着其身上的一个“宙”字说,这就是那个标记。
随后,她又绕至一件标有“唐代 传1928年河南洛阳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的唐三彩镇墓兽后。在这件镇墓兽的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宙”字。
“秘密就在这个‘宙’字上。”李琴说,在通常情况下,在对文物建档记录时,是按照《千字文》里的顺序来排列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出自同一个地方的文物,他们会按顺序用其中一个字来做统一标记。“有了这个标记,即使它们分离的时间再长,也能证明它们的‘身世’。”李琴说。
那么,除了“河南洛阳出土”这几个字,又有哪些证据能证明此次展出的这批唐三彩的“家”都在洛阳呢?
“我们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其中在‘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出版的《河南博物馆馆刊》上,对这批文物的出处有明确记载。”李琴说。
随后,记者跟随李琴在展厅外的展柜内找到了这些发黄的历史资料。其中一本馆刊上写有“戊 十七年十月第四师第十旅旅长董振堂在洛阳检查出土之瓦质器物二百六十余件、呈由鹿总司令锺麟派副官孙恩荣运送到省、交古物阵列所保存”。
李琴说,这本刊物重点介绍的是1928年原河南博物馆一批文物的主要来源。来源共有7个,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的顺序来排列,而“戊”即第5个来源,“瓦质器物”即唐三彩。
除了标记和刊物,展厅里的4个充满沧桑感的老式木箱子也证明这批文物所经历的曲折历史。
李琴介绍,当年为躲避战乱,这批文物进行了南迁,正是装在这种箱子里跋山涉水,几经辗转,从河南到汉口,又到重庆。“当时南迁的文物共有68箱,其中38箱共5000余件(组)文物在1949年到1950年被最终送到台湾,其余的又运回了原河南博物馆。
李琴说,虽然经历了战乱,但庆幸的是,这批文物无论是回到河南的也好,还是到达台北的也好,多数保存情况较好。
记者注意到,这些箱子上大多还保留着当时运送时贴的封条,虽然多已脱落,但还是能看到“解放军”等字样。
李琴打开一个木箱子,记者看到箱子的内部也有不少文字,记录的是这个箱子保存文物的情况及来源。
意义
文物团聚是“破冰之旅”,两岸文物交流将更频繁
“虽然这次我们送到大陆的唐三彩数量十分有限,但意义是特殊的,应该说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几天前,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张誉腾曾到洛阳博物馆参观,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台北历史博物馆馆藏河南文物有很多,其中唐三彩有120多件,半数都出自洛阳。
“我们希望能以此次展览为基础,建立良好的开端,进行两岸文化,尤其是台北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在文物交流方面的再次合作。”张誉腾说,台北历史博物馆是一个以收藏中原文物、展示中原文化为主的公立博物馆,馆藏文物8万余件,以出土文物为主,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甲骨文、钱币、袍服等。
关于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历史,张誉腾也进行了介绍。该博物馆筹建于1955年,最初的名字为文物美术馆,但在开馆之初,由于台湾当局拨交的文物尚未到位,馆方也没有经费收购文物,因此展示的多是文物模型或复制品。1956年春,台湾当局下令,将原河南博物馆那38箱文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归还的51箱文物拨交文物美术馆典藏。后来,文物美术馆更名为台北历史博物馆。
“台湾人对台北历史博物馆的感情很特殊,因为这里展示的多是中原文化,大家觉得在这里能感受到华夏文明在台湾的延续。”张誉腾说,在该馆,有安阳的甲骨文,有许多出自河南的青铜器,还有精美的唐三彩,这些文物让台湾百姓觉得,虽然台湾和大陆隔海相望,但两岸百姓是一家人。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台北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及洛阳博物馆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就在去年,由河南省文物局和台北历史博物馆主办,洛阳博物馆承办的“盛世风华——洛阳唐三彩特展”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在那次展览中,我省和台北历史博物馆分别选取唐三彩文物60件(套)“联袂”展出。“2015年在台北的展览,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也正是基于那次展览,我们决定带着台北的文物回到家乡,和家乡的唐三彩团聚。”张誉腾说。
对于这次团聚,双方都觉得十分难得。为让文物顺利来到大陆,此前张誉腾和工作人员,以及台湾当局文化主管部门进行过反复沟通,可谓费尽周折。“结果让人喜悦。”洛阳博物馆馆长谢虎军表示,海峡两岸一衣带水,一件件文物更是历史的见证,有了此次“破冰之旅”,今后两岸的文物交流应该会更顺畅,也会更加频繁,该馆今后会继续通过举办联展、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让双方的关系更密切,让海峡两岸的百姓更好地感受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建议
如果您去看展览,这些信息别错过
了解了此次展览“台前幕后”的您是不是有兴趣去参观一下呢?此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20日,下面就根据记者实地参观后的感受,给您提几个建议。
1.要看一对儿摆在同一个展柜内的唐三彩骆驼。这对儿骆驼一大一小,非常有趣。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布展时间有限,加之一时又难以确定来自台北的小骆驼放在哪里最合适,大家灵机一动,决定将它和河南博物院的一只大骆驼放在一个展柜内。这对儿骆驼,一只来自大陆,一只来自台湾,一大一小相互守望,不得不说,是巧合,更是缘分!
2.要看两件天王俑。工作人员介绍,一件天王俑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这两件天王俑放在一起,相貌相近,好不威风。
3.要看展厅内的介绍,里面的文字资料上有许多唐三彩的编号,根据这些编号再去对照文物底下的编号,或许能深切地感受这批文物曲折的“经历”。另外,您也可以绕到文物的背后,去看看哪些文物上写着“宙”字,要知道,这可是它们得以相认的“密码”。
4.河南博物院附近正在修路,目前只能从西门进入,如果您要去参观,最好直接从位于郑州文博西路上的河南博物院西门进入。此外,河南博物院目前还在进行的有“大象文明——河南历史文化展”,该展览对河南历史文化脉络进行了整体展示,其中有不少和洛阳相关的珍贵文物,如果您有兴趣,可凭身份证免费领票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