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人工闹钟”
更夫,又叫打更的、打更人,是古代宵禁时的重要人物,相当于具有“人工闹钟”功能的夜班巡警,其主要工作内容有两项:打更报时、巡夜保安。
当古装剧里演到侠客夜行、夜贼出没时,常有更夫的镜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咣,咣咣!”“咣咣”是敲锣的声音,提醒街坊防火防盗。人们根据敲锣的节奏,还可区分时辰。
古时没有钟表。古人采用观察太阳方位、铜壶滴漏等方法,把每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夜里的时辰叫“更”,一夜分五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二更是21时至23时,三更是23时至次日1时,四更是次日1时至次日3时,五更是次日3时至次日5时。
三更正好是半夜,因此洛阳人常说“半夜三更”。
在宵禁制度森严的朝代,洛阳城头敲响暮鼓(闭门鼓)之后,更夫就提着灯笼出来了。他们通常俩人搭班,一人掂着铜锣,一人拿着梆子,走街串巷地彻夜巡行,每更敲一回,总共敲五回,每回敲锣的节奏和次数都不同,告知人们时辰,并提醒防火防盗,直敲到五更天亮,人们起床干活。
倘若你失眠,“半夜黑地儿”想出去转转,记着千万要避开更夫——宵禁期间不许闲人上街,否则他们会把你当成小偷,抓你去见官。
“锅”也是可以敲的
两三千年前,洛城已有打更人。
《周礼》中提到,周代有人“夕击柝(tuò)而比之”。据《辞海》解释,“柝”乃“夜行所击木也”,也就是打更用的梆子。
由此可知,早在两三千年前,东周王城洛阳已有类似更夫的职业人。
每个朝代用于打更的工具不大一样。
东汉的《旧汉仪》中说:“夜漏起,宫门之外,卫士击刁斗,以传五夜。城皇之内,击木柝,呼备水火。”
“刁斗”是军用炊具,有点儿像平底锅,白天用于煮饭,晚上用于打更。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也就是说,宵禁时,洛阳宫门外有卫士敲“锅”打更,城内则有人敲梆子,提醒大家防火。
杜甫有诗云,“竞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可见唐代打更也敲“锅”。
宋代宵禁“更以鼓,点以钲(zhēng)”。钲的形状像钟,是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有柄,可以随身带着,边走边敲。
大概是嫌钲的“动静”不够大,再往后,更夫们换用铜锣和梆子,夜静时分,敲起来满城皆惊。
更夫通常由地方管理者集资雇用。干这行的多是老弱病残者,勉强混口饭吃。
话说回来,这一行熬夜熬心,不到万不得已,谁想干这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