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河洛评谭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2月27日 星期
■洛浦听风
只有哀愁的“返乡笔记”
□本报新闻观察员 洛谭

【新闻背景】 春节前后,返乡离乡,关于农村的话题一直很热。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虚假信息,例如曾引起广泛关注的《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这两天被爆出为作者杜撰。“返乡笔记”却非“返乡之作”,这让乡里乡亲们很不理解——“快委屈死了!”(2月25日 新华社)

同样感到委屈的,或许还有被“上海女孩”嫌弃的江西农家菜、一张被“不能上桌吃饭的城里媳妇”掀翻的农家桌子,包括乡间社会。即便有人据理力争,即便假新闻终被揭穿,但对许多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而言,道德崩坏、凋敝日甚,显然是难以轻易抹去的印象。

这两年,“返乡笔记”很热,有关乡土沦陷与希望的争论也很激烈,而且前者似乎占着上风。

每个人内心都有故土情结,这种情结无疑会引发人的感情共振。当习惯了以第三人称叙事的报道,看到媒体人、记者以完全的个人视角来呈现故乡的变与不变,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会被吸引过来。环境恶化,人情稀薄,一切向钱看,什么事儿都没规矩可讲了,乡村衰落了……无疑,这样的问题,在无数人心神所系的故乡,都在发生着,甚至愈演愈烈。

不过,看多了类似的“返乡笔记”,你会发现,多数通过读书、考学远离故土进入城市的观察者,都或隐或显地展现出一种优越感:离开、归来、再离开,精英感颇为强烈的他们,怀着一种怜悯,从高处俯视着故乡。问题是,俯视的姿态,难免带来偏见和猎奇的心态。

比如,他们失落于“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缅怀过去乡间熟络的熟人社会。可是,既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际关系衍生出更多新的表达方式和存在类型,我们为什么不能去理解、适应这种变化呢?一味怀旧,一味幽怨,又能为心中所爱的故乡带来什么好处呢?

农民的现状,确实不是在最好的时候,但也绝不是在最坏的时候。走进乡村,你会看到,农民早已没有了延续多年的自卑感,他们能告诉你很多自己相较城里人的优势和优越感。这都是事实。

各色“返乡笔记”,会让更多人审视中国乡村,发现问题,设法解决问题。这是好事,但请不要只是情绪化地抒情、痛诉甚至渲染。美丽故乡更需要的,还是有力的建设性意见和投身其中的建设者。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