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功高震主,刘邦猜忌
汉高祖刘邦登基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为了安抚功臣,他在洛阳南宫大摆庆功宴,分封诸侯。在此之前,他已将好几位劳苦功高的大将封为异姓王。
赢得天下是件高兴事,然而刘邦的喜悦很快就被忧虑代替了,因为他发现,这些异姓王不好控制,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谋反,对汉王朝的威胁太大。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们除掉。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在刘邦的脑海中扎下了根,直到生命结束,他都在为铲除异姓王而奋斗。首当其冲的,就是功高震主的楚王韩信。
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当时不过30多岁。他和萧何、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还和彭越、英布一起被称为“汉初三大名将”。有人说,刘邦能在楚汉战争中获胜,一半功劳是韩信的。这样一个危险人物,留着简直就是祸害啊!
公元前201年,刘邦出手了。
当时有人报告,说韩信在楚国谋反。刘邦问大家怎么办,大家纷纷表示:“没说的,发兵讨伐吧!”
谋士陈平提出了不同意见。陈平认为,楚国兵精粮足,韩信又善于用兵,朝廷直接前去讨伐,几乎没有胜算。既然这样,不如想个计策,在韩信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他抓获。
刘邦采纳了陈平之计,以巡游云梦为借口,命令各诸侯王到陈县(今河南淮阳)迎接。韩信果然来了,刘邦让武士将他捆起来,随自己的车驾回到洛阳。
韩信又惊又怒,大声喊冤:“人们说得果然不错,‘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我就该被烹杀了。”
刘邦也知道,说韩信谋反证据不足,回到洛阳后,就赦免了韩信,将其贬为淮阴侯。
2 因遇明主,封坛拜将
刘邦虽然没有杀韩信,但韩信内心的惶惑可想而知。韩信回首往事,不知道自己选择一心追随刘邦,究竟是对还是错。
韩信是江苏淮阴人,早年家贫,曾向人乞食,还受过胯下之辱。他最初投奔的是项梁和项羽,一直未得重用,归汉后依然不为人知,直到遇上了萧何。
当时,刘邦在汉中,萧何多次向他举荐韩信,他只当耳旁风。韩信见自己无出头之日,就逃走了。萧何发现后急忙去追,这才引起刘邦的重视。
在萧何的指点下,刘邦郑重地封坛拜将,这才留住了韩信。
感觉遇到明主的韩信投桃报李,为刘邦详细分析天下大势,劝他发兵,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听后大喜,遂拜韩信为大将东征,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韩信攻城略地,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了大功。由于太年轻,韩信不知进退,引起了刘邦的忌惮,比如打下齐国后,韩信派人向刘邦上书,称希望自己能代理齐王,以稳定齐国局势。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见韩信不来救急,反而想自立为王,不由得大怒。
刘邦正想破口大骂,张良和陈平忙悄悄提醒他:“汉军目前处境不利,挡不住韩信称王。您不如借机让他自守一方,以免生乱。”刘邦明白过来,改口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代理的齐王?”
韩信被封为齐王,继续攻打楚军。项羽派人去游说,让他反汉联楚,三分天下,韩信拒绝了,说:“汉王对我信任有加,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齐人蒯(kuǎi)彻也劝韩信,说他功高震主,如不叛汉自立,将来不会有好下场。韩信犹豫了,但仍不忍背叛刘邦,且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结果呢?楚汉战争一结束,他就被刘邦夺了兵权,改封楚王。他当初的幸运,正在一步步演变为不幸。
3 陈豨谋反,韩信被诛
被贬为淮阴侯后,韩信深知刘邦猜忌自己,便时常称病不出。不过,由于年轻气盛,他对自己竟与过去的部下灌婴、樊哙等同为列侯,感到莫大的耻辱。
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是刘邦的连襟。韩信拜将后率军东征,樊哙是先锋官。一次,处于人生低谷的韩信到樊哙府上,樊哙忙行跪拜礼迎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荣耀。”韩信出门后,却来了一句:“没想到我这辈子居然和樊哙等同列!”
刘邦闲来无事,曾和韩信说起诸将能统率多少兵马。他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说:“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
刘邦笑了:“你领兵多多益善,怎么还为我所擒?”这次,韩信学乖了,说了几句好听的:“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所以我被您擒了。况且您这是上天授意,非人力也。”
如果能一直当无所事事的淮阴侯,对韩信来说也不算什么坏事。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他被牵扯进了陈豨(xī)谋反案,并因此送了命。
陈豨曾是韩信的部将,统领兵马在赵国、代国一带戍边。赵相周昌见他礼贤下士,宾客众多,就向刘邦告密,说他有谋反之心。刘邦派人前去调查,陈豨担心大祸临头,遂于公元前197年起兵反叛,自立为代王。
刘邦前去平叛,韩信称病没去,被人状告与陈豨是同谋。公元前196年冬,吕雉和萧何定计,诈称陈豨已死,皇上平叛归来,请韩信入宫祝贺。头脑简单的韩信一到就被抓了起来,斩于长乐宫钟室,并被灭三族。临死前,他痛悔不已:“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刘邦回到洛阳后,听说淮阴侯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他认为吕雉和萧何干得不错,替自己除掉了一个心腹之患。
韩信已死,下一个是谁呢?刘邦自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