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常到席殊书屋淘书。
后来,我被调到西工区工作,买书更方便了。一次,朋友托我买一本《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进了书屋,我就掉进了书海,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结账时,服务员告诉我,下次您想找什么书,直接跟我说就行了。我边感谢边想,还是自己找书为好,这样能浏览很多书。那次我还买了一本许慎的《说文解字》。
有了这样一个宛如邻居的书香之地,每逢周末,我都要去拜访。十多年来,我居然买了两大柜子书。读了这些书,我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开始有了创作的冲动。后来,我的作品不断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
有一天,我在席殊书屋翻阅茅盾文学奖类图书时,服务员说,你将来也写一部长篇小说,冲击茅盾文学奖。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想,可以尝试一下长篇小说创作,至于能否得奖,并没有多想。于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46万字的《风声雨声》终于出版了。
两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又去席殊书屋,问一个新来的服务员,我的书能不能在这里上架。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没想到,上架第一周,该书居然上了席殊书屋排行榜第二名。紧接着,我加快了《风声雨声》第二部的写作速度,并于次年出版。于是,我又把这部56万字的书拿到席殊书屋出售,服务员很惊讶地给我开了收书凭证。
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个服务员的芳名。那天,我想了解一下第二部书的销售情况,就拿出收书凭证,看了一下落款,往书屋打电话时直呼小王。接电话的正是那个服务员,她听出了我的声音,笑了,说自己姓毛不姓王。我再一看收据,还真是个毛字。她忙着道歉,说自己写字太潦草,下次一定写工整,轻声细语中透出一种素养。
由买书到写书,让我感到席殊书屋虽然不大,却滋养出一方大世界,让读者备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