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参谋不当包办
填报高考志愿,可以说是一个人职业规划的开始。据全国多家教育研究机构在大学新生中的调查显示:50%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35%左右的大学生希望能换其他专业;只有15%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很满意。
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忙碌,责无旁贷。问题是,当家长和孩子在院校、专业选择上出现矛盾时,家长应当扮演什么角色?这是家长往往最容易忽略却又影响着孩子未来职业选择的大事。
一般来说,家长与考生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学什么专业上,其次是在本地上学还是到外地就读,至于选什么类型的学校,虽有分歧但不突出。
家长往往从就业方面考虑较多,或从自身职业出发,希望子承父业,认为有人脉资源可以帮助孩子就业;或从专业冷热出发,认为所谓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就是未来好就业的专业等。
其实,这些考虑未免有些偏颇,专业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抛开了考生个体,不管孩子本身的特质、性格、潜能与兴趣,单方面去评判专业的好坏是无意义的,也是不可取的。当孩子专业方向不明确、自身不知道学什么好的时候,家长可以借助专业测评系统或求助相关机构,请专家帮助指导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只当参谋不当包办,一个明智的家长,会把最终选择权交给孩子。
【案例实录】
2015年填报志愿前,一名姓鲁的考生曾因专业选择和家人起冲突,因为她喜欢日语,但爸爸死活不同意,非要她报财经专业。
语言和财经是两个不同的大方向,涉及的院校类型也不同。在爸爸的坚持下,老师按财经方向为小鲁确定了院校和专业,可孩子知道后怎么也不肯接受,还与爸爸大吵一架。
尽管如此,爸爸还是不肯让步,非要既报语言类院校,也报财经类院校。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把招生计划中同时招收日语专业和财经专业的院校找出来,然后在分数所及的院校范围中优中选优;在专业顺序中,日语在前、财经在后,父女双方才算妥协。
如果家长和孩子在报志愿问题上,矛盾实在无法调和,上面这种办法,也算是个折中的办法。
三、提前批,报不报?
高校招生是分批次进行的,25日高考成绩公布后,首先展开录取的是提前批。
纳入提前批录取的院校,既有本科也有专科,既有全国重点大学也有普通本科院校,既有普通类也有艺术类,既有收费的也有免费的……院校层次不一,招生专业多样,因此,有人将提前批比喻成“杂牌军”或“特种部队”。
在提前批被录取的考生,不能进入下一批次录取;没有被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后续任何批次的录取。因此,面对这个“多出来”的机会,很多考生和家长纠结于“报不报”和“怎样报”。
放弃提前批,无疑将失去一次录取机会,因为提前批有好多不错的院校。在一般情况下,考生过了二本线就可以报考,甚至不少院校同一专业提前批的录取分数要比本科一批、二批录取时低一些。报好了,低分也能上名校;报错了,可能造成高分低录,让人惋惜。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根据考生的分数或名次,先画大圈,确定能报考的本科一批或二批院校,然后以目标院校做参照进行反推,如果提前批院校的层次、地理位置与招生专业等比设定的目标院校好,就可以报,若不好就不报。这样既不轻言放弃,又不会出现志愿“倒挂”现象,还能确保提前录取的院校是考生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