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蒸熟了世界上第一碗米饭。”——这不是吹牛,您去洛阳博物馆看看陶鬲(lì)(图①),便知此言非虚。
作为中国炊具界的元老,鬲可是古人的蒸煮好帮手。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它蒸煮食物、满足口腹之欲了。
图中的陶鬲,是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五千年)的,灰不溜秋,形状有点儿像鼎,却比鼎更出奇:圆口,阔肚,肚下伸出三条中空的胖腿儿,像个怪兽踮着脚。
这构造甚是绝妙:三足间的空隙正可以烧柴火,而足部中空的构造则能充分扩大受热面积,快速煮熟食物,节能省时,实用性很强。
鬲可以单独用来烧水、煮粥,也可以搭配甑(zèng)蒸饭。
甑跟洛阳人常用的蒸馍箅子差不多,圆形(也有方形的,但很少见)、立耳,可以搁在鬲上使用。它的底部是平的,便于放置食物,底部有很多小孔,利于鬲内的水蒸气向上通过。
商周时期,有了更为坚固耐用的青铜甑、青铜鬲。当时,人们推陈出新,还搞出了甑、鬲连体款炊具——甗(yǎn)(图②)。
甗的上半部分是甑,下半部分是鬲,起初浑然一体,无法拆卸。或许是连成一个不如分成两个方便实用,这种连体款并没流行太久,东周时期又回归成了甑、鬲分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