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砺瑾/文 赵朝军/图
核心提示
栩栩如生的木雕龙,活灵活现的兽首,镂空雕刻的垂花柱……伊滨区佃庄镇相公庄村,是北宋宰相吕蒙正的故里,这里藏着一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黄氏家庙。
昨日,今年75岁的黄茂松老人告诉《洛阳晚报》记者,今年村里的黄氏族人自发集资维修了家庙大殿,但厢房和山门还是很破败,亟待保护。
1 现状:精美古建,挡不住风雨侵蚀
近日,记者来到相公庄村看到,尽管历经了100多年的风雨,那座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家庙仍基本保留着原貌。
山门中部的斗拱十分繁复,上面有木头雕成的龙,龙头龙身活灵活现。更让人叫绝的是东西两侧的垂花柱,整根木头上的镂空圆雕,环环相扣,古朴中透露出难以言喻的精美。
山门的顶为歇山顶,正脊满是砖雕的牡丹,脊上无论是跳跃的鲤鱼,还是神兽,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令人遗憾的是,山门两侧的墙壁上有不少裂缝,有的裂缝能塞进去一个手指,墙上还有不少小广告被抹去的痕迹。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进入黄氏家庙。
大殿是今年黄氏族人自发集资维修的。家庙东西两侧的厢房,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早已破败不堪。东厢房已经完全倒塌,残存的西厢房也岌岌可危,地上随处可见残存的木雕窗棂,尽管残破,但仍能看到过去那些精美的雕花。
2 渊源:两通石碑,记录家庙历史
“我叫黄会禄(音),族谱上有我的名字。”坐在山门前的一位老人说,他今年已经92岁了,现在是村里黄氏一族的族长。
老族长告诉我们,这个家庙是清朝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修建的,领头的建造者叫黄福震,是他们黄氏家族的一位祖先。我们现在看到的家庙山门,就是黄福震依据当年北京的城楼样式建造的。老族长指着家庙前路边倒着的一通墓碑说,碑的主人叫黄福寿,和黄福震是兄弟,二人都是清朝的太学生,后来还在省里做过参议呢。
结合老族长的介绍和家庙内的两通石碑上的文字[一通碑上落款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的《追忆黄公福震创修家庙碑记》和一通1993年立起来的石碑上的《黄公福震传略》],我们大致了解了黄氏家庙的历史。
生于1841年的黄福震是黄氏十六世祖,他“琴棋书画,木石雕刻,无所不精”,而且急公好义。在清朝同治年间,他为了“弹劾恶霸欺民事”,在北京活动3年。在此期间,他“遍集诸城楼之建筑大成”,来绘制家庙蓝图,回来后,历时15年,带领族人建成家庙。
因为修建家庙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他家道中落。直到1917年,76岁的黄福震去世前,仍惦记家庙没有油漆,并引为憾事。
3 担忧:百年古建,屡遭盗贼侵扰
今年75岁的黄茂松老人也是黄氏族人,提到这个家庙,老人很骄傲,他说很多来这里看过的人都喜欢用“精美绝伦”来形容,但与此并不相称的,是家庙令人担忧的现状。
现在大殿内外8个石雕柱础以及殿外的木雕屋檐还是100多年前的原物。大殿屋顶的椽子除了一根尚能使用,其余都已腐烂,所以这次维修又换了新的木头。
黄茂松说,他和族人们也很想把东西厢房以及一到雨天就漏水严重的山门收拾出来,但光维修大殿的二三十万元都是族人自发筹集的,现在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修缮,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维持现状。
与家庙残破的现状相比,更令族人们心痛的是盗贼的猖獗。
在大殿里,黄茂松指着供桌前侧说,这里原来有一个二龙戏珠的石条案,雕刻十分精美,可惜后来被盗贼偷去。
老族长说,光家庙门口的石狮子,就被盗过四次,每次都因为村民发现及时而未被盗走,甚至有一次盗贼仓皇逃走时,还把三轮摩托车留在了门口。最危险的一次,盗贼都已经把石狮子的石头底座切割断了,因为村民发现及时才作罢,至今被切割的痕迹依然清晰。
老族长告诉我们,石狮子的底座其实也是山门的基座,一旦石狮子被盗走,山门也就塌了。
4 保护:有望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昨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百灵介绍,近年来市文物部门牵头组成调查组,开展我市明清古建调查工作。今年1月,《洛阳明清建筑(市区卷)》已经出版发行。今年四五月,他所在的调查组还来到相公庄村,对黄氏家庙进行调查。
“黄氏家庙在我们调查的祠堂中档次很高,砖雕、木雕和石雕尤为精美。山门的斗拱复杂且工艺高超,这种建筑模式在民间建筑中也是少有的。”刘百灵说。
昨日,伊滨区环保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黄氏家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月前他们已经将其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申报。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对于黄氏家庙的具体情况,可以申请文物资金进行保护维修,但古建的保护维修比较特殊,需要首先编制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由有资质的单位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维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