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一个代沟”,周代的人跟我们之间有成百上千个代沟。
你说“把豆拿过来”,现在的洛阳人以为你要煮粥,会问你是要绿豆还是红豆;周代的洛阳人会给你端过来一个高脚盘:“喏,这就是豆。”
此豆非彼豆。两三千年前的豆,是用的,不是吃的。
当时的豆,是一种礼器,用来盛放肉酱、咸菜之类的,形状像高脚盘,有的还带盖儿。
洛阳博物馆的这个彩绘陶豆(如图),是东周时期的东西。11年前,人们在洛阳西工区的一座战国墓里发现了它。
战国时期的洛阳乃东周王城,城内王公贵族所用器物,无一不精。这个陶豆纹饰华美、浑朴大气,如今看来仍是不可多得的高档货。
豆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初用于盛饭。商周时期,豆被贵族列为礼器,在祭祀、宴饮等重大场合用来装点门面。其质地多样,既有陶豆,又有木豆、铜豆、竹豆。
竹豆又名笾(biān),怕湿,专用于盛放果脯之类的干食。陶豆不漏水,可盛放带汁的食物。
古人特别讲究长幼尊卑。古籍记载,身份越尊贵的人,用的豆越多,周天子吃一顿饭,能摆出26个豆!
年纪大的人也有“福利”:70岁以上者用4个豆,90岁以上者用6个豆。
这么多豆,都盛咸菜、肉酱,有啥吃头?
须知咸菜、肉酱也可细分:腌白菜、腌韭菜、腌笋、腌蔓菁、牛百叶、猪肩肉、鹿肉酱、兔肉酱、鱼酱……花样多着呢。
譬如猪肩肉,古时叫“豚膊”:挑选上等猪肉,切块,加油、盐、蜜、酒、姜、椒等煮熟。那可是上等美味,一般人吃不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