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人物:涧西区洛铜社区时兴邦老人
亮相缘由:把在路上捡到的零钱积攒起来,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核心提示
76岁的时兴邦老人家住涧西区洛铜34号街坊,12月2日上午,他揣着331.35元找到洛铜社区的工作人员,要求“交公”——从2013年起,老人每次在路上看到被遗失的1角、5角的零钱就会捡起来,3年多来共捡了679.35元。“2年前,我把捡到的零钱共348元捐给了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后来,我又攒了一兜子,希望捐给需要的人。”时兴邦说。
1 1角、5角的硬币他捡了一兜子
12月2日上午,《洛阳晚报》记者在洛铜社区的便民服务大厅见到了时兴邦。老人打开了手里一直攥着的红色布兜,从里面掏出一个透明塑料袋,又从袋子里拿出一摞1角、5角的零钱,硬币和纸币都有。记者数了一下,仅硬币就有70多枚,这些都是他平时在路上捡到的。
时兴邦是从3年多前开始把捡到的钱积攒起来的。2013年9月,时兴邦的小孙子上幼儿园之后,他有了大量的时间外出散步和锻炼身体,从东到西,自南向北,他散步的范围越来越大,捡到钱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一开始我没想着攒起来,捡到了就交给在附近执勤的警察同志。”时兴邦说,可能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看到地上掉的零钱都懒得捡,于是他就有了把捡到的钱积攒起来的想法。“积少成多,小钱也能办大事儿啊!”他笑道。
2 把捡到的零钱都拍照记录
记者发现,时兴邦随身还带着一摞照片,拍摄的内容都是各种零钱,比如5张1角,或者十几枚硬币,这是咋回事儿?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把捡到的钱放在一起拍张照片,立此存证。”时兴邦说。
原来,这是时兴邦教育儿孙的独特方式。他说,比起单纯的说教,言传身教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我拿着这些照片,告诉孩子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爷爷将来要把钱都上交,这叫‘拾金不昧’,他们就懂了。”时兴邦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时兴邦说,这是他曾经在私塾当过教书先生的爷爷教育他的。“乐于助人,多做善事,勤俭节约,都是我爷爷教育我的。”时兴邦说,这几条已经成了他家一直奉行的“家风”。如今,孙辈们也像他一样,时时用这几条约束自己、鞭策自己。
3 希望把这些钱捐给需要的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张日期为2014年8月6日的捐款收据,金额为348元,捐款对象为“云南鲁甸”。“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地震,我到市红十字会把一年来捡到的钱全捐了。”时兴邦说,之后,他自己又拿出300元捐给了灾区。
如果只捡零钱,时兴邦是不会积攒这么多钱的,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他还捡到过两次“巨款”,一次是225元,一次是121元,当时,他在捡钱的地方等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失主来认领,便把这些钱和捡到的零钱放在了一起,并且拍照记录。
从2014年8月捐款到现在,时兴邦又捡了331.35元,他把这些钱专门放在家中的一个抽屉里,谁也不准动。“时师傅是个热心人,平时也乐于助人,不过,要不是他到社区来‘交公’,我们还不知道他捡钱、攒钱的事儿呢!”洛铜社区负责人说,不过,社区也无权接收这笔钱,这笔钱该怎么处理,希望《洛阳晚报》的读者能帮忙出出主意。
时兴邦说,他年龄越来越大了,腿脚也不像前几年那么利索,活动范围也不会那么大了。他想把积攒的“无主钱”上交,把它们用到合适的地方。“这些零钱找不到主人了,希望捐给需要的人,我就安心了!”时兴邦诚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