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洛阳·城事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12月5日 星期
83岁的张彬文,见证了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并将这些写进他66年来的日记中
66年,一个普通人的“史记”
□记者 李砺瑾/文 张斌/图

张彬文老人翻阅日记本,回忆那个时代的故事


核心提示

66年有多久?是24090天,是578160个小时,是2081376000秒,是一个人大半辈子的年华,也是将时间与岁月定格下来的一本本日记。

近日,在位于涧西区的石化小区,今年83岁的张彬文老人——曾经的石油(石化)科技工作者,为我们翻开他的一页页日记,展示国家石油石化建设和发展的缩影……

1 跑遍大半个中国,在洛阳生活42年

“1952年8月11日夜晚,在一列从苏州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我们80名刚从苏州高工毕业、学习石油炼制、操着江苏浙江上海口音的男女热血青年,开始踏上新的人生之路……”

60多年前的这页日记,记录了张彬文从学校毕业后,作为国家建设急缺的人才,开始从事石油石化科技工作的事,也开启了他后来46年的石油石化科技工作生涯。

张彬文告诉《洛阳晚报》记者,他是上海朱家角人,在苏州先学习化工,后学习石油炼制。毕业后因为国家急需炼油人才,他和同学们就成了新中国第一批炼油工业技术和管理的骨干力量。

他自己参与并为国家设计了一条建设在“世界屋脊”上的长距离输油管道……他的足迹遍及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0多个城镇。

老人说,受时代发展的影响,他所在的单位名称多次变更,地点在辽宁、北京、广东、湖南等地多次变化,最终在1974年,他随单位来到洛阳,至今已在洛阳生活42年,“早已经是个洛阳人了”。

2 一本本日记,记录了他的从业经历

老人说,他从1950年开始记日记,那时候17岁的他还在上学,当时是为了帮助记忆,后来就成了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他的一本本日记,已经成了时代的缩影。

1958年,他奉命设计“小土群”(小的、土的、群众能办的)石油厂。为此他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日记也只能写一两行。

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有一阵子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与其他职工一样,在单位自办的农场里建窝棚、护青等。

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所在的单位作为当时国家仅有的两个炼油设计院中的一个,也受到了影响。在日记里,他记录了单位的变迁和同事的经历。

1969年,他所在的石油部抚顺石油设计院一分为三,少部分人员留在抚顺,一部分人员去了湖南,一部分人员来到我市宜阳县。他在日记里记录了在湖南和我市宜阳县的山沟里,他和同事们艰苦的生活:“我和两个儿子齐动手在住房后的山脚下,盖了简易的鸡棚和鸭棚,生平第一次按书上的方法孵出了10只小鸡。”

1974年,老人举家随单位搬到洛阳。“到了洛阳,我和家人住进了一套36平方米的房子。改革开放后,形势愈来愈好,我家在1979年、1986年、1999年三次被扩房,居住条件愈来愈好!”

3 “530”工程,让他从洛阳到“世界屋脊”

说着,老人郑重打开一个档案盒子,里面有图纸、照片,还有一枚写有“国家科学进步”的奖章。在他的日记里,也记载了一个代号叫“530”的工程,一段他毕生难忘的经历,一段洛阳支援西藏建设至今鲜为人知的历史。

“1972年,我们接受了一项设计任务,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设计一条从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全长1076公里的输送4种成品油的管线。”日记这样记载。

老人说,这条管线敷设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地质条件恶劣,管道要通过永冻层、冰丘、热融滑塌区等,穿过著名的通天河、沱沱河、雪山河等107条河沟,那里最低气温达到-40.8℃,空气含氧量只有标准的60%~70%。

“1973年9月5日,一次向真正的‘世界屋脊’进军开始了。沿途除每隔10公里有个修公路的道班,孤零零地居住着几户人家外,荒无人烟。真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时而蓝天白云,时而冰雹打人。”

“1973年9月6日,我们一直在海拔4500米的高度行车。傍晚,我们到达了沱沱河沿,这里也要建一个中间泵站、油库,管线将从河底穿过去。”

“1973年9月7日,沱沱河沿比格尔木冷多了,尽管还在9月上旬,但我们所睡的棉帐篷上都是霜,地上结了冰。”

老人的日记里,记载了55名设计人员轮流到青藏高原上,在冰天雪地中建设石油管道的经历,其中还有一名同事病故在高原,长眠在青海格尔木烈士陵园。

从1972年5月30日到1976年冬建设完成,这个代号为“530”的工程在后来的15年里一直对外保密。老人说,直到1987年6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才公开对外报道:“一条至今鲜为人知的、气势磅礴的巨大油龙,横在‘世界屋脊’上,它正常地、源源不断地将各种油料输往西藏,已经整整十年了……”

4 “限量版”礼物,代表对孙女的爱

1998年,张彬文从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退休。

退休后,老人也没闲着,他把半个多世纪的日记整理成册,编成了《我的四十六年——一个普通石油石化工作者46年工作纪实》和《我的亲历——一个普通石油石化工作者日记选编》。

去年,他把日记里两个孙女从出生到8岁的点点滴滴挑出来,通过影印编成了《爷爷日记里的两个孙女(儿童年代)》小册子。

对于如今已20多岁的孙女来说,这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礼物,也是爷爷对她们的爱。这个小册子,他只做了两本,算是不折不扣的“限量版”。今年中秋节,他把其中一本送给了孙女。

老人说,现在,这些日记已经成了他的“活字典”,曾经有人希望他把这些日记放到日记博物馆里。他打算在有生之年,将这些日记进一步整理,让它们发挥出更多作用来。

■ 记者手记

张彬文老人的家里,和我过去去过的很多老人家里一样,简单、整洁。

老人的声音很洪亮,思路清晰,反应又快,和到访之前我想象中的八旬老人垂垂老矣的感觉不同。

从老人家出来,我的脑海中一直浮现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66年来,张彬文老人用一个个钢笔字,留下了一个普通人的“史记”。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