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工区的李老师讲了一件尴尬事儿:她想去家访,但联系了四次,学生家长都以各种理由谢绝了。
在信息时代,沟通方式推陈出新,家访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什么情况下老师才会家访?对于家访,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让我们一起聊聊新时代的旧话题——家访。
1 现象
老师要家访
孩子“出啥事儿”了
“这个孩子的问题比较严重,所以我才再三‘逼’其家长与我见面。”李老师说,她是三年级的班主任,这个学期,是她第四次约强强(化名)的父母见面。她从一年级开始带强强,强强表现一直不错,可上三年级后,他的成绩持续下滑,平常的作业都做不好,她想了解强强变化的原因。
“我本来约强强的妈妈到学校细谈,等来的却是强强的爷爷奶奶。”李老师说,约了多次,强强的父母始终不露面,而很多话她跟老人又说不清楚。无奈之下,她决定去家访,不过,约了四次,家访仍没成功。
比起李老师的经历,巨龙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苗丽萍前几天的家访进行得非常顺利。
苗丽萍说,前几天,她发现班里的学生小明(化名)口袋里有300元。当时,她觉得很蹊跷,因为小明家庭条件一般,其父母是小商贩,不可能给他那么多零花钱,可小明一口咬定“这是我妈给我的零花钱”。苗老师旁敲侧击,始终打探不出这些钱的来历,便决定去家访。
最后,真相浮出水面,原来这钱是小明从家里偷拿的。
“当时,小明的妈妈气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说要教训小明。”苗丽萍说,她赶忙制止,并与家长沟通了教育方法和孩子的问题。
“家长学到了教育方法,小明也避免了挨揍,这次家访收到了我想要的效果!”苗老师说。
2 调查
微信和面谈 哪种方式你更喜欢
家访,在这个通信发达的年代,已经渐行渐远。那么,现在有多少家长希望老师来访?老师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家访?请看记者的调查问卷。
赞成派
在222份调查问卷中,90.73%的家长赞成家访。
在电话里交流,总怕自己说不好,交谈时小心翼翼的,和老师说的都是思量再三的话,在家中交流更像好朋友间的交流。
——市实验小学家长“微风”
在家里聊天,孩子、家长和老师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互相了解。
——洛阳市双语实验学校家长“莫莫”
我上小学的时候,家访很常见,现在都没听说过了,我很支持老师家访。老师家访,是了解孩子的一种方式。面对面沟通,能捕捉到更多信息。即便双方再忙碌,也应该重拾家访。
——家长冰凌梓
谢绝派
63.25%的家长拒绝的原因是“工作忙”,17.09%的家长拒绝的原因是“老师来家访,比较麻烦,需要作很多准备”,12.82%的家长拒绝的原因是“孩子成绩不好,害怕老师批评”,6.84%的家长拒绝的原因是“不想把家庭环境暴露给老师”。
平时一个人带孩子,还要上班,时间比较紧张,但愿意和老师用电话或微信多交流。
——80后宝妈
老师们挺辛苦的,家访会增加老师们的工作量、增加老师们的负担,家长去学校沟通比较好实现。
——70后家长
3 讨论
动动手指就能聊 家访还有必要吗
既然九成家长都表示欢迎家访,为何老师家访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在通信发达的今天,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家访呢?
不少老师说,当他们发现学生有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很特别,问学生,学生不肯说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家访。
苗丽萍说,她曾带过一个学生,平时很优秀,可有一段时间成绩下滑厉害,整个人也没精打采的,她多次询问原因,孩子都不肯说。去家访时,她才发现孩子的父母离婚了。因为介入及时,家长和老师合力,让孩子最终走出了阴影。
“学生的成绩、个性或状态突然有很大变化时,我会想去其家里看一看。”老城区第一小学副校长晁晶晶说。
其实,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都是老师们家访的对象。
不少老师表示,如果学生有问题需要家长配合,他们首先会通过电话和家长沟通,家访是解决问题的第二选择。
“家访之所以有消逝的趋势,一是因为信息时代,沟通途径更多了;二是因为学生数量增多,老师可能走访不过来;三是因为大家工作压力大,空闲时间太少。”社会学者、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安锋分析了家访减少的原因。同时,他认为家访虽然是一种传统教育方式,但是一点都不落伍。老师通过家访能获取孩子成长环境的第一手材料,老师和家长应该把这件事进行下去。
“我当班主任时,一晚上能走访4个家庭,那时家访是很常见的。”市四十五中党支部书记奚超说,家访效果显著,既是老师责任心的体现,又能拉近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最重要的是,能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
此外,一次成功的家访,需要家长和老师都有“诚心”,
奚超说,家长要配合老师的时间,敞开心扉谈孩子;老师不要盛气凌人,一上来就“告状”。好的家访,是双方都放松,像朋友一样聊天,慢慢深入后,再对孩子的教育交换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