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云南插队,1974年以后在北京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他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其文学创作独特,在富于想象力之余,又不乏理性精神。其代表作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他唯一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是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半年前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赵医生向曲筱绡表示自己向往的是王小波式的有趣爱情,但曲筱绡不知道王小波是谁,也不知道王小波式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向关关求助,要她给自己推荐王小波的书。
是啊,当我们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试图从他的作品中找到答案。
有人说,王小波笔下的爱情,既不掩饰欲望,也不推崇欲望。那些恋爱中的主人公像在盐湖上游弋的天鹅,无视四周的荒凉,纵然天地间寸草不生,但于互相依偎中已然芳华遍野星满天。
据说,王小波给李银河写的第一封信,是写在五线谱上的:“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上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还有在我安静的时候,你就从我内心深处浮现,就好像阿芙罗蒂从浪花里浮现一样。”
在王小波所处的时代,人们往往有很多想说却不能表达的苦楚,所以我们在他的作品里会看到热血沸腾下的针砭时弊、对大环境下丑陋不堪现象的讽刺。可是,王小波不忘他热爱生活的热情、追求自由思想的本真。这些,我们都能从王小波的作品中找到答案。
对王小波最好的纪念,就是多读一遍王小波。
最后,用王小波的话来说,人活在世上,无非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你愿,这一生就算成功。我们如今只能通过他的作品来与他“对话”,即便这样,也算是幸福的。 (宗合)
高晓松:他是“神一样的存在”。
刘瑜: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冯唐: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小波的好处显而易见”。
豆瓣小组“王小波”:在那些跳跃的文字中静坐,想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人。你只能够想象他曾经的生存,可能永远也不能够一睹他亲切的面容,黯然神伤。就好像王小波,当你发现世界上原来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已经一别经年永不回头了。你不可能再想象一个偶然的相逢,想象你伸出手,告诉他,你喜欢这样的文字和这样的思想——这是某位前辈写来纪念图雅的文字,借来略表我对王小波的怀念。
《三联生活周刊》王小峰:一来是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人确实没有;二来是现今中国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的人,作品魅力与人格魅力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