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红军为了革命历经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胜利。1966年,我市拖厂第三子弟小学(现为东方三小)的一群小学生,怀着对红军的崇敬之情,开始了他们的“长征”。他们从洛阳到湖南韶山冲,走了50天,行程约2500里。
如今,当年的小学生已成了60多岁的白发人,那段“长征”经历成了他们人生中最大的精神财富。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他们“长征”胜利50周年,他们在母校团聚,庆祝他们的节日。
1 老校友们来相聚
12月3日9时许,在东方三小的大会议室内,40多名老校友聚在一起,庆祝“长征”胜利50周年。
50年未见面,老校友们大都认不出彼此。他们拥抱、落泪,还在横幅上签名留念,横幅上写着:播种机长征队50周年纪念。
校友们依次自我介绍。郭慧敏说:“我昨天中午坐飞机从杭州赶回来,想到这次聚会,我激动得一晚上睡不着。我们当年一起‘长征’在长沙拍的那张照片,我经常看,天天念叨这些老同学过得怎么样了……”郭慧敏说着掉了泪,不少同学也跟着抹眼泪。
“一张老照片,为何如此珍藏?因为它记录了我们50年前的青春脚步,因为它承载着亲历者半个世纪的无悔过往……”远在美国的校友杨伯铭,虽然赶不回来参加聚会,但他特意为聚会写了一首诗。同学们集体诵读,接着,他们齐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伴着熟悉的旋律,他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2 背上被子开始“长征”
1966年,这群人还在上小学六年级,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13岁。当时不知谁提议:“咱们也学红军长征吧……”此语一出,呼啦啦报名了51个人。
“长征”队伍取名“长征播种机”。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学校安排了三个带队老师。当年12月2日上午9点,带队老师王恒岳带上一把三弦,李家坡老师拿了一把二胡,他们拉曲子给学生们鼓劲,学生们像红军战士一样,穿一身“军服”,背上棉被,在父母的嘱咐声中,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难》出发了。
考虑到第一天大家不太适应,队伍到龙门附近就停了下来。此时,有3个同学的脚底磨出了血泡,打了退堂鼓。“还有人要退出吗?现在还来得及,等出了洛阳市可就不好办了……”老师进行了最后的劝说。学红军的长征精神,坚决不掉队,剩余48人坚决地摇了摇头:“不退出!”
在龙门附近的红卫兵接待站,他们每个人花4两粮票、一毛钱吃了一顿饭,之后在一所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把枯草铺在地上,两人一组,合盖两床被子睡觉。
3 体验风雪大别山
丁少峰身强力壮,和体育老师李家坡提前半个小时,沿着京广铁路线探路,队伍一天行走七八十里。当队伍行进到大别山时,正赶上大风雪,同学们很兴奋,他们想起了电影《风雪大别山》的场景。路边有农民在卖草鞋,同学们每人花两毛钱买了一双草鞋。“我们穿草鞋,着绿军装,戴绿军帽,在风雪中前行,虽然冷得直打哆嗦,但很神气,真觉得自己就是红军战士。”李玉梅说。
更艰难的挑战还在后面呢。那天,探路的同学报信说,前面的红卫兵接待站取消了,还要往前走30里路才能休息、吃饭。同学们忍着饥饿继续往前走,又赶了30里路,前方又传来消息,说还要再走30里路。
同学们一听脸都绿了,一天水米未进,身体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还能走得动吗?这下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滋味,肚子饿得咕咕叫,嘴唇因干渴裂着血口子,两条腿打战。他们相互搀扶着,身体壮些的同学替别人扛背包,有的同学走着走着就在路边睡着了,王恒岳老师赶过来照顾掉队的同学。
那天,从早上8点走到晚上12点,他们连续行进16个小时,走了95里路,终于到了一个接待站。同学们脱下鞋袜一看,脚底全是血泡,袜子被血粘住,脱时钻心疼,有的同学忍不住哭了。
“那些天,我每天都紧绷着神经,生怕哪个孩子出岔子。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都很坚强,挺了过来。”今年82岁的王恒岳老师说。
“老师不断给我们打气,还教我们将血泡用针挑破,挤出血水,再用一根头发穿过血泡,让血水流干净。第二天我们一瘸一拐继续上路。”李淑兰说,“虽然困难无法想象,但没有人退缩,我们都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走到韶山冲。”
4 当了救火队队员
这次“长征”,他们不仅走路,沿途还多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参观杨靖宇家乡,实地参观战役旧址……“我们很受震撼,原来革命烈士经历的比我们要艰难危险得多,我们吃这些苦算什么?”郭慧敏说。
队伍到达确山休息。晚上10点多,郭慧敏发现一户农家火光冲天。“不好,失火了!”她和同学们顾不得疲惫,拔腿冲过去。村民还在家里熟睡,他们喊醒村民,找来水桶和盆救火。一根房梁砸下来,差点儿就砸中郭慧敏了,但她没时间害怕,用衣角蘸上水,捂着鼻子继续灭火。衣服烧着了,她就地打个滚儿。等火扑灭时,同学们的脸上就跟抹了锅底灰似的,有几个同学的衣服还被烧得露着棉絮。
第二天,接受当地村民、村干部的慰问后,他们像打了胜仗的红军一样,高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继续出发。
“我们到韶山冲了——我们到韶山冲了——”1967年1月22日晚上7点55分,同学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喊道,呐喊声在夜空回荡。李淑兰掏出笔,在笔记本上郑重地记下了这个值得铭记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