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有关慈善的话题很多。在接触民国时期洛阳的史料时,我注意到了洛阳当时的慈善机构——主善局和同善局。
主善局在老城东华街路北的一座宅子里办公,具体位置在现左安街东约50米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为街道企业白铁社所在地。这是一座三间头三进院落。黑漆门楼,上挂一块长方形木匾,长1.5米,宽近1米,棕黄色底,绿漆三字:主善局。
进大门在临街屋的过道上挂有十几块本色木牌,上面分别写着“施茶”“施药”“施衣”“施粥”“施棺木”等。院子由乐善好施者每日清扫,整洁、静谧。
据史料记载,此院落原为一姬姓山西人所建,此人无子嗣,亡故后由主善局主持,安葬于下清宫。后此院归主善局所有。主善局属民间组织,活动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半个多世纪。它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劝募,局内组织者除了自己带头募捐,还在亲戚朋友中劝募,尤其在老城各街有名的士绅和富户中劝募,有时也在闹市上设立募捐点。所收钱物,均有详细记载,收支情况公之于众。由于心存善念,以善为乐,同时心存敬畏,相信三尺头上有神明,多年来,主善局账目清楚,在老城颇有口碑。
主善局施舍中药名气大。过厅中放有八仙桌椅,挂有中堂对联,东边放有药柜,施舍中成药。有奶疮膏药、乳痈药、口疮药、痢疾药、耳朵药(治中耳炎)等。这些药都是主持人按独特药方、精心配伍炮制的,疗效极佳。如果穷人有了别的病,看了病没钱抓药,可以把药方拿到主善局。局里会有人拿了药方到东大街“泰生祥”或北大街“四知堂”药铺付钱抓药。药铺伙计看是主善局的方子,会优先抓药,配齐后交付。如药不太贵,药铺有时也会“慈善一把”,分文不收。
除了药物,主善局还施舍茶水、粥票、馍票、衣物、棺木等。茶水是为出力人准备的。每年夏季,在主善局门口,明新街、十字街,各放上一个半截缸(老城叫法,指的是低矮的大粗陶缸),旁边放着几个粗瓷碗,缸里是煮好的凉茶,供推车挑担的劳苦人饮用。粥票和馍票也是主善局劝募来的,灾荒年间,豫西救灾会开有舍饭场,用粥和馍救济穷苦人。施衣,是对鳏寡孤独衣服无着者。施棺木手续较复杂,有人来报,要调查核实,对确实无力葬埋亡人的,便发棺木一具。有时还会施以估衣。对无人料理后事的,主善局还会雇人将死者葬在义地里。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城隍出巡日,主善局会用彩纸扎成一只长约4米、宽约1米的纸船,上面放些灯盏,送到洛河漂流,并在岸上烧些金银锡箔五色纸等,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祈祷祝愿。此举称“放河灯”,与佛教的“盂兰盆会”相似。
与主善局职能相似的还有同善局。同善局是个半官半民的慈善组织,它的办公地点在东大街132号“董宣祠”内。此院落中曾存有洛阳县同善局产业碑一块。同善局的主要活动时间也在民国中期,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是老城马市街人,听父亲讲,在马市街小学对面的小煤场里,过去曾有一个叫同善堂的机构,时常救济穷人,有馍也有衣物。这个机构,应该是洛阳县同善局的下设机构。
总之,在旧年代里,慈善机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做的善事,对于缓和阶级矛盾、扶危济困,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