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不出洛阳城 看中国顶尖杂技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
换个角度看盛会
《一品一三绝》演出引发强烈反响,这部享誉国际的杂技剧告诉我们,本地演出项目想叫好又叫座有秘诀——

挖掘河洛文化 讲好“洛阳故事”
□记者 潘立阁/文 张斌/图

融合多种元素,节目更多元、时尚

高难度技巧展现,节目惊险引人

芭蕾与杂技结合,古典唯美


核心提示

最近两天,中国杂技团的杂技剧《一品一三绝》在我市上演。惊险刺激的表演,如梦似幻的舞台,宛若天籁的音乐为市民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演出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作为享誉国际的杂技剧,《一品一三绝》到底“绝”在哪里?它对我市演艺市场有着怎样的启发?请您跟随《洛阳晚报》一探究竟。

内容:戏曲、音乐、舞蹈,汇集多种艺术形式更耐看

伴随着轻柔的小提琴乐音,舞者踮起脚尖翩翩起舞,仿佛优雅的白天鹅……说到这里您或许以为这是某场芭蕾舞的表演,其实不然,因为这名舞者跳舞的地方,是在一名男演员高举的手掌之上。这就是《一品一三绝》中的《邀月弄影·对手顶》,这一形式也让人联想起“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的赵飞燕。

将杂技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在该剧中随处可见,无论是用于烘托气氛,还是节目与节目间的衔接,都有音乐、舞蹈等进行串联。

“如果从头到尾都在展示高难度动作,观众难免会有审美疲劳,多种艺术形式的运用,不仅可以让整部剧有起有伏,还可以让节目更耐看。”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市杂技曲艺家协会主席张国胜介绍道。他认为,现在观众的审美已经和从前不同,有了更高要求,欣赏杂技不仅要看惊险、看技巧,也要看艺术水准高不高。因此,一台晚会想成功,内容必须丰富,表现的艺术形式尽量多样。

韵味:融入古典元素“更中国”

白墙黑瓦,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摆,姑娘们擎着花伞走入烟雨蒙蒙的江南;枰纹论道,激昂的乐音仿佛置身战场,高竿间身穿黑白服装的少年腾跃往来。在《一品一三绝》里面,最不缺少的就是中国古典元素,从温婉的江南小镇,到苦寒的西北大漠,不断变换的场景让人目不暇接。

如果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加入让该剧更耐看,那么这些中国古典元素的运用就是增添了许多韵味,让表演有了灵魂。该剧能够取得如此成功,节目在国际赛场上屡获金奖是和这些元素分不开的。

如何让文化元素融入节目当中?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只是生硬地加一些道具、背景图,无法和节目结合到一起,那么这些元素就会显得不伦不类,甚至闹出笑话。”张国胜说,这就需要导演组能够敏锐把握到节目特质,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元素中撷取出最契合的那几个。

启发:深入挖掘河洛文化,用演出讲好“洛阳故事”

“之前也在现场看过杂技演出,但远不如这场来得精彩。”市民刘先生说,《一品一三绝》之所以让他这样震撼,一方面是因为演员们的技术高,另一方面就是这部剧是“有故事”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主要看气质’。”刘先生笑着说。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我市最不缺少的就是文化元素,但以前所排演出剧目对于河洛文化的挖掘确实还有待提高。

“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成看得见、听得清的文艺演出,不让这些文化资源沉睡在故纸堆中。”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说。《一品一三绝》恰恰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样本,它加入了多种艺术形式,充分融合了诸多古典元素,表现形式新颖又不乏韵味。

“看了这部剧收获很多,我们也正从技巧展示,转向有更多文化底蕴、更多现代高科技手段、更多艺术处理的综合表演,”张国胜说,“未来还要努力增加趣味性,和观众形成更多互动。”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