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河洛评谭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

该回家时就回家
□本报新闻观察员 洛谭

与其让自己的活力、青春消耗在纠结与愤懑中,不如照顾好自己,该回家时就回家,和家人吃一顿热乎乎的饭。

“哪怕你不挣一分钱,我们全家人只要你平平安安!”被落在公交车上的行李包,牵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两日,洛阳小伙儿东子的妈妈写给儿子的家信,感动了全国游子。

别人的故事就是你的生活写照。同样是离家千里,独闯异乡,别人有家信,你的手机上存着家人的唠叨和叮咛。你又落泪了,又想家了,而该打的电话还是没有打出去——是的,倾诉的电话,似乎难以改变什么,你明天还是要早起,去拼命挣钱。在感动之余,你又硬下心,再多的泪水也不能买一辆崭新的轿车开回家去。想来想去,你今年不打算回家过年了……

我想起去年春节期间的一篇热文,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文中他说,近年情更怯,返乡让自己感到了“知识的无力感”。

这种焦虑和无力的感觉,对年轻人来说自然是不分城乡的。读书读到博士的人尚有此感,何况普通的打工族?

这当然怪不得年轻人。在一个习惯用挣多少钱、开什么车、买什么房子来衡量生活标准甚至一个人价值的时代,注定要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比较匮乏,同时又承受着精神上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没有挣到大钱,他们成为周围人甚至亲朋眼中的失败者,甚至是自己心目中的失败者。自我认同的危机和社会认同的危机一齐袭来,回家前惴惴不安,在家中感到不快,总想着赶紧逃离,最终成为“恐归族”。

时间久了,他们甚至会自我封闭,割裂自己与亲朋的联系,“独自舔伤口”成了习惯。

几年前,一条“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的配图微博走红网络,超过20万名网友参与讨论。不少年轻人坦言:现实压力太大,回家就要对父母,乃至“组团拷问”的七大姑八大姨有所交代。混不好还回家,倒不如在异乡清净、放松。

无形的生存法则最无情,它虽无言,但明明白白地剥夺了你为自己辩解的权利。可是,为什么要让“票子评判一切”的标准侵蚀灵魂,甚至让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变得坚硬呢?

是的,家和妈妈,总是最暖人的。不管你在哪里、做什么,家总是难以割舍的。那里,有你的童年,有你的寄托,有你的故事……

东子的家信是如此珍贵。“只要你平平安安”岂止是眼前的叮嘱,更是人生的大道理。

年轻人,混得不好又如何呢?明天再来过就好!与其让自己的活力、青春消耗在纠结与愤懑中,不如照顾好自己,该回家时就回家,和家人吃一顿热乎乎的饭。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