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张炜 魏斌 王思臣
■编者按
年终岁末,总有些回眸可以穿越时光、沉淀价值,总有些梳理能够给人信心、温暖与希望。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决胜全面小康开局之年,2016年在洛阳的发展史上,堪称意义重大,必将影响深远。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发展体系为支撑,提出了“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科学谋划推进“9+2”工作布局,完成了洛阳“十三五”发展的顶层设计。在人心所向中,千年帝都开启了新的远航。
这一年,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奋发有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贸区两大国家战略先后落地,地铁、龙门站综合交通枢纽、古城快速路等一批大事要事取得突破,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扎实推进,特别是省、市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新的战略定位已然明晰,新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洛阳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这一年,从更有信心脱贫的众多贫困户,到受益于普惠奖补政策的小微企业,从“让河洛大地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美好”的全民期许,到“建好小游园、打通断头路”的获得感……人们越发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城市铿锵前行的同频共振。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洛阳才能在率先发展中凝聚民心民力,在继续前进中实现全面小康。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回眸2016”大型策划报道,通过《回眸2016·为民发展谱新篇》《回眸2016·话民生 说实事 看落实》栏目及2016年度洛阳晚报最具影响力新闻评选活动,以期在回首中提振信心,在重温中坚定方向。敬请关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强调,“9+2”工作布局是一个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这一工作布局中,现代创新体系是动力源泉,通过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可以为构建其他体系提供动能强大的新引擎。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人才支撑、项目抓手、改革牵引,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建设,积极出台各项政策和举措,产业亮点持续涌现,创新正成为引领洛阳发展的第一动力。
建设一个龙头,创新示范步履坚定
回首2016年,这是我市政策利好“井喷”的一年,也是全市上下抢抓历史机遇干劲十足的一年。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洛阳入围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两张高含金量“城市名片”的获得,彰显了洛阳的创新实力。
8月26日,在全市科技创新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上,我市提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争当全省创新发展排头兵,争做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头羊。
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局之年,我市产业创新活力迸发、亮点频现,创新示范势头强劲:
创新龙头“腾起”,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等8家企业入选2016年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入围数全省第一;
中小企业“虎跃”,截至11月底,全市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3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57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重大专项“领跑”,“机器人控制与驱动及离线编程关键技术研究与样机研制”等6个项目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立项支持,共获得省拨经费1700万元,占全省18.58%,居全省各省辖市之首。
打通“四个通道”,消除痛点蹄疾步稳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李亚强调,要着力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这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对洛阳加快构建、完善和提升现代创新体系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
今年,我市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和举措,着力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各领域实现一项项新的创新引领。
这一年,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四链融合”加速推进——
时下,围绕共性问题展开联合攻关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是产业创新中坚力量。今年以来,洛阳取得的不少重大共性技术突破,均是我市企业牵头并依托联盟协同创新结下的科技果实。
今年,我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洛阳企业为理事长单位的国家、省、市级联盟总数达26家,涵盖“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布局中的大部分产业。
资金链建设也力道十足。
全市首家科技支行洛阳银行伊滨科技支行开门迎客;市科技型中小企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运用加速推进;212家科技型企业喜获1亿多元科技创新券……
政策链建设加速跟进。
我市出台《关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建设实施方案》等,“1+2+N”政策格局逐步形成。
这一年,打通军民企地对接转化通道,企业更快融入洛阳创新发展——
洛阳企业卧虎藏龙,是创新资源的富矿。为了进一步挖掘富矿,我市今年接连召开地企合作会议,驻洛央企、高校纷纷拿出了压箱底的“黑科技”,交流气氛热烈、成果丰硕。七二五所带来了铁路桥梁减隔震支座等研发成果;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展示了智能机器人等创新产品……
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召开四次地企合作会议。其中,签约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合作项目36个,协议总金额69.6亿元,有26个项目顺利实施,一大批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
不仅政府发力,企业也给力。今年,我市加速推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各企业围绕军民融合发展,在打造军民融合“洛阳样板”实践中不断出彩出新。
这一年,打通市场化运作通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加速形成——
科技创新需要舞台,这个舞台,就是各类平台和载体。今年以来,我市以各类科技园区和孵化器为依托,创新载体、平台“国家队”不断扩容,市场化运作实践有声有色。
再看这几年特别“火”的新型研发机构。今年,我市出台《洛阳市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办法》,提出建立符合相关要求的新型研发机构,市政府将在土地、资金、专项人才编制等方面予以支持。目前,我市已同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了9个新型研发机构。
这一年,打通人才成长通道,人才正成为支撑创新发展第一资源——
日前,在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超净实验室里,首批“河洛英才计划”入选者之一、美国硅谷博士彭先兆团队,正在组装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OCT眼科医疗成像设备,力争今年年底推出首台样机,填补我市精密光学医疗设备研发空白。
自去年11月签约落地以来,“河洛英才计划”首批支持的4家团队70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已按时拨付到位,团队项目建设均已进入实质化运营。
创新需要领军人物,更需要能工巧匠。9月,我市出台《关于实施“河洛工匠计划”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支持培育“河洛工匠”,举措空前。
有理由相信,随着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定能让我市更多的大工匠脱颖而出,蔚然成林!
实施重大专项,构建体系勇毅向前
滴水穿石,绝非一日之功。
目前,我市仍面临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等问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在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的道路上前行,为实现创新能力更强、创新生态更优、领军人才更多、体制机制更活的四大目标,洛阳仍不能有半点松懈。
目前,我市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已确立“实施双倍增工程,打造全省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等重大专项、200多个重大支撑项目,涉及创新主体及平台打造、“四链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8个领域,让现代创新体系在洛阳落地生根,使洛阳在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过程中实现率先发展。
专项谋划逐步深入,推进实施滚石上山。下一步,我市将对各重大专项再细化、再完善,进一步明确各专项的目标要求、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和支撑项目。
掌舵沉稳自如,知难勇毅向前。我们相信,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艰辛深耕的苦功,洛阳一定能够不断构建、完善和提升现代创新体系,在加快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征途中不断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