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隔空救火,神通广大
上篇说到,古时候,西域杂耍艺人和中土杂耍艺人的表演风格不太一样。
西域幻人(类似于现在的魔术师)动不动就表演割舌头、肢解活人,场面生猛刺激。
中土幻人咋表演呢?
《后汉书·方术列传》里有个故事,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定都洛阳后,到处招揽精通幻术之人。有个名叫郭宪的方士,本领高强,刘秀带他南巡,郭宪忽然扭头向东北方喷了三口酒。刘秀问他在干啥,郭宪说,那个方向有地方失火了,他在隔空救火。
后来,有人上奏朝廷,说那个地方当天确有火灾,郭宪喷酒之后火就灭了。
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个大魔术师左慈。
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左慈精通幻术,获邀参加曹操主办的宴会,当众变了三个戏法:在空花盆里变出牡丹一株;用钓竿凭空钓出鲈鱼;将酒杯抛到空中,酒杯变成了一只鸟。
这变花、变鱼、变鸟的戏法,乃中国魔术的传统保留节目,不血腥,不粗暴,比西域幻人肢解活人的戏法文雅多了,精彩程度却毫不逊色,看得观众瞠目结舌,以为左慈能役使鬼神。
2 公孙大娘,“掷剑入云”
中国传统魔术神秘好看,杂耍、马戏更了不得。
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养成期,以杂技艺术为中心的百戏在东汉时期便已基本形成。
东汉时期,京师洛阳等大城市的街头,有各种杂技表演,比如摔跤、钻圈、走钢丝等。
汉代出土的画像砖上,绘有斗牛、斗虎等马戏内容,其中有个节目叫载竿:一人举竿,竿上有10人表演。
洛阳附近的登封少室阙上,刻着汉代马戏表演场面:一人在马上倒立,一人在马上跳舞。
洛阳博物馆有一套汉代彩绘陶七盘舞女俑(如图),出土于涧西区七里河。七盘舞是汉代流行的表演节目:舞女在七个盘鼓上跳跃舞蹈,跟耍杂技差不多。
这些都证明,杂技表演在汉代十分流行。
隋唐时期,中国杂技趋向成熟。
隋炀帝不但在东都洛阳的天街上举办“国际杂技大会演”,还设立太常寺,让人教授散乐百戏,弘扬杂技艺术。
唐代,杂技空前繁盛。
洛阳人熟悉的白居易及其好友元稹,都爱看杂技,还都爱为杂技演员写诗。
老白写得平易近人:“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
元稹写得比较华丽:“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
唐代文人遍地,看完杂技就写文章的可不止他们两个。有个叫张楚金的,看了场绳技表演,很激动,写了篇《楼下观绳技赋》,大赞“横亘百尺,高悬数丈”的“掖庭美女”技艺高超。
“掖庭美女”自然是女的。女杂技演员乃杂技界的颜值担当,容颜美丽,技艺超群。
有个叫石火胡的女艺人,把走钢丝、载竿、舞蹈结合在了一起:在百尺高竿上支五根弓弦,五个女童手持刀戟,踏着弓弦表演《破阵乐》,真是艺高人胆大。
杜甫念念不忘的舞剑高手公孙大娘,拿手绝活儿是《裴将军满堂势》。裴将军的剑舞比很多杂耍艺人厉害,他曾在洛阳天宫寺“掷剑入云,高数十丈”,然后接剑入鞘。围观者数千人,皆为之目眩神迷。
公孙大娘以曼妙身姿,表演“掷剑入云”的绝技,想必是既惊险又惊艳,难怪杜甫一辈子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