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要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

文化传承创新 续写洛阳自信
——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之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篇

装扮一新的老城十字街 记者 梅占国 摄


□记者 常书香

核心提示

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时代赋予古都洛阳的历史责任。

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强调,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关键是要保护好、传承好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洛阳的文化名片打造得更响更亮。

今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为依托,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基础,提升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三大品牌,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与互联网、城乡建设融合,全力打造具有洛阳特色、华夏气派、国际水准的历史文化名城。

1 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活起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等进行保护继承,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现代化表达方式的文化生态系统。

即将过去的2016年,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洛阳,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勇于担当,以保护传承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重点,在传承中留住文化根脉。

——河洛文化影响更加广泛。今年河洛文化旅游节期间,第十四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办。来自国内外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就河洛文化与洛阳等相关议题展开研讨,让洛阳在华夏历史文明中的源头地位得到进一步认同。

——大遗址保护稳步推进。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工程完工,定鼎门片区(明教坊、宁人坊和天街南段)整体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汉魏故城内城西城墙遗址(南段)保护展示工程预计明年第一季度完工,太极殿保护展示工程立项获国家文物局批复。

——“博物馆之都”建设步伐加快。二里头夏朝遗址博物馆建设总体建议方案已报请省政府审议,概念性设计方案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加紧编制;契约文书博物馆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预计明年上半年对外开放;丝绸之路博物馆完成洛阳地区丝绸之路相关文物、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各国有博物馆不断提升基本陈列展示水平,共引进、举办临时性展览20余个,举办关林朝圣大典、民俗文化庙会等大型文化活动。

——考古勘探、发掘成果突出。全年共完成文物勘探项目68项,钻探面积150万平方米。发掘清理古墓葬1140余座,其他文物遗迹20余处,出土历代文物近4320件(套)。取得了宜阳苏羊遗址、伊滨区西朱村曹魏大墓等多处重要考古新发现,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非遗保护传承有法可依。《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在新形势下,文化传承及文物保护理念及形式的转变,为我市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路径。

日前,我市研究编制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重大专项,以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目标,深入挖掘研究洛阳历史文化精髓,谋划实施一批融教育、纪念、展示、体验为一体的主题项目,让“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等城市文化名片更加响亮,奠定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的坚实基础。到2018年,主题项目建设基本框架形成;到2020年,打造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

2 文旅融合,唱响文化产业大戏

什么是文化?从物质层面讲,只有将文化资源赋予文化创意,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才完成了文化的过程。

文化的事业产业双重属性,决定了文化的双重任务。在做好文化事业同时,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洛阳唐三彩研究院院长高水旺当选2015“河南文化年度人物”,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再次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重点文化企业”称号,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命名为首批河南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文化产业发展,不能故步自封。交流,可开阔眼界,互通有无。

10月12日至16日,市文改办牵头组织我市重点文化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2家特色文化企业的文创产品受到参展商的青睐。

为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日前,《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指明了我市文化产业五年发展目标:着力提升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牡丹文化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影视动漫、传媒、演艺娱乐、会展等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从2016年起,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20%以上,到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与旅游相融合,这是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市正谋划文化旅游跨界,开辟全域旅游新天地。

省第十次党代会赋予洛阳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其中,“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重要定位之一,这体现了省委对洛阳发展的重视和“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清晰路径。

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适时顺势!

3 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暖民心

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服务程度,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眼光、胸襟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今年以来,我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向县域农村延伸、向深度广度拓展,诚信建设制度化,志愿服务品牌化,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不经意间,市民身边有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也焕然一新,各种惠民演出精彩不断。这,得益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

今年10月底,我市以中部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荣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再添一项“国字号”文化荣誉,也标志着我市公共文化建设跨进了新的历史阶段。

且看创建带来的新变化——所有县(市)区全部实施了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全市“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共建文化活动广场3204个,人均达到0.23平方米;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数量17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标数量3055个;市、县“两馆”工作人员增至580名,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构建;以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为平台,已建职工书屋650家,农家书屋2999个,打造“书香中原、书香洛阳”;在我市5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筛选77个行政村,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预计2017年年底前全部竣工投入使用。近日,我市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工作得到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的批示,要求推广洛阳经验。

过去的成绩可圈可点,未来公共文化新蓝图还需用心绘就。

为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我市将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完善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水平,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儿、更暖民心。

讲文化自信,洛阳更有条件,更有基础,也更有底气。

文化传承创新,彰显着千年帝都的文化自信,吹响了古都洛阳文化繁荣发展的集结号,美丽洛阳人文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