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段遂兴和他的兄弟们
都说名师出高徒,在贾书林的培养下,嵩县靠山黄第四代名家辈出,他们带出的高徒更是遍地开花,誉满河洛。从清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靠山黄进入最红火的阶段。
段遂兴是嵩县靠山黄第四代主要传人。想当年,他和他的兄弟们叱咤舞台,名冠豫西,段氏五兄弟在豫西梨园留下不少佳话。
段氏五兄弟是嵩县段庄人。段遂兴生于公元1884年,排行老二,他身材高大,博闻强记,长期师从贾书林,主攻须生,人称“神蔡阳”。其兄段喜娥是名旦,人称“赛梨花”,三弟是名丑段顺兴,四弟是“活关公”段宝兴,五弟是名花旦段冲娃(又名段西忠),人称“赛金莲”。
这兄弟五人个个身手不凡,同台献艺往往引起轰动。比如有一次,他们联袂演出《反西唐》,老大喜娥饰樊梨花,老二遂兴饰薛丁山,老三顺兴饰薛东辽,老四宝兴饰杨藩,老五冲娃饰薛金莲。观众一见,兴奋不已,奔走相告,别说刮风下雨,就是天上下刀子,他们看戏的热情也挡不住!
在兄弟五人中,段遂兴和段宝兴尤为有名,可惜宝兴积劳成疾,去世较早。后来,段冲娃跟着大哥段喜娥到栾川一带传艺,培养出靠调艺人百余名。喜娥去世后,段冲娃在栾川陶湾定居,并带出一个靠山黄戏班。陶湾靠山黄戏班一直坚持演出,至今仍较有名气。
段遂兴中年后也专心带班授艺。他辗转嵩县南庄、安岭、青山屯等许多地方,教出靠山黄艺人300多名,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名师。
“我师爷晚年定居嵩县德亭,弟子们都尊称他为段二伯、段老师。他1960年病故,终年76岁。”嵩县靠山黄第六代传人乔社斌说。他的父亲乔文朝是段遂兴的嫡传大弟子,曾随段氏五兄弟在豫西各地演出,与段遂兴往来密切。
在段氏五兄弟中,段顺兴擅演丑角。可别小看这个行当,在靠山黄戏班里,丑角是很受人尊重的。比如开饭时,丑角演员要先吃,还有代表戏班接待外客的资格。在后台休息时,丑角演员可以坐在服装箱上,别的演员可不行,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而受罚。
靠山黄戏班为何要“尊丑”?“相传唐玄宗兴梨园时,曾粉墨登场演丑角,所以‘尊丑’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乔社斌解释。
2 “老戏筋”程继舟 “万人迷”韩佳旦
程继舟是嵩县阎庄火神班的大戏东,韩佳旦也是嵩县人。他们和段遂兴年龄相仿,都曾拜贾书林为师,是嵩县靠山黄第四代传人。
之所以将这两个人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徒弟——曹天社。
在嵩县靠山黄第五代传人中,如果说乔文朝是掌门大师兄,曹天社则是成就最大的那一个。他是嵩县豫剧团的主要创始人、靠山黄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舞台上活跃了70多年,上周刚刚去世,享年90岁。
曹天社13岁进入阎庄火神班学戏,第一任老师是人称“老戏筋”的程继舟。韩佳旦生、旦、净、丑俱工,尤其擅演旦角,17岁时即以樊梨花、王宝钏等俏美的舞台形象征服观众,人送绰号“万人迷”。1941年,他应程继舟之邀到阎庄传艺,曹天社又拜在了他的门下。
“当时正值靠山黄发展的鼎盛时期,嵩县有个民谣:‘金正月,银二月,不好不坏三四月;收罢秋,粮入仓,家家好听靠山黄。’可见靠山黄有多么普及。”乔社斌说,戏班唱戏喜欢人气旺,因此不管你是铁匠、木匠、油匠,还是算命的、说书的,只要愿意,都有机会上台参演,过把戏瘾。
他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嵩县南庄的戏班唱戏,观众已坐满了,姓罗的主演却还没到场,掌班的便请南庄街的张公上场救急。
张公左手拉着李木匠,右手拉着王油匠,三个人一起上了场。张公先向台下施了一礼,说:“南庄戏唱得好的是罗家后代,可惜他串亲戚没有回来,掌班的让我先上场说说,敬请乡亲们贵手拍拍。”
台下掌声响起,张公又说:“我唱戏不中,给大家讲个故事。昔日有个张老汉,两个儿子很孝顺。一次他过生日,大儿子买肉打酱,他吃得很高兴。第二天,二儿子也给他过生日,却只买到了肉,没买到酱。张老汉安慰儿子说,不管你是有酱(油匠),还是没酱(木匠),都是我儿嘞!只要有孝心,爹就知足了!”
这时,台下观众笑成一片,李木匠、王油匠方知上了当。
后来,张公还为南庄戏班编了顺口溜:“提起来南庄戏实是难排,打罢了三场鼓不上戏台。”阎庄戏班受此启发,也编了顺口溜:“提起来阎庄戏实是难排,倒叫我程继舟胡子气白。”
新中国成立后,程继舟将阎庄火神班的一整套戏箱、道具捐给了嵩县豫剧团。1960年去世前,他拉着爱徒曹天社的手叮嘱:“一定要办好剧团,把老靠调传下去!”
3 “戏状元”杨小德“水上漂”翟彦生
靠山黄早期以关公红生戏为主,进入鼎盛时期后则名家辈出、各有所长。
生于清光绪初年的杨小德,是誉满洛阳的“戏状元”。他出身洛阳梨园世家,自幼读书识字,12岁进入科班,曾得多位名师真传,生、旦、净、丑皆擅长。史料记载,如果遇到有人想点他的戏,却又不知道点什么好,他就让对方摇晃放盔头的架子,落下哪一顶,他就按盔头所属的剧目去唱。
栾川人张英专演“脸子”(即花脸,指净角)——演绎阴险毒辣的奸臣,往往能让全场观众骂成一片。《河南戏曲史志》里说,一次,在洛宁县城演出《白玉杯》,他饰严嵩。散戏后,知县听到满街骂声,就命捕快传他到县衙,喝令:“跪下!”张英戏装尚未脱完,就笑问道:“我是当朝阁老,岂能跪你这小小县令?”知县拍案怒道:“你是假的!”张英回道:“大老爷既然知道我是假的,传我作甚?”知县无言以对,笑着让他走了。
这样的趣事还有很多,可见当年靠山黄演员的演技有多么出色。
如今上年纪的洛阳人,也许还记得著名男旦翟彦生。公元1885年,他出生于洛阳老城,幼时父母先后病故,十来岁开始学戏,并因此被逐出家门,自谋生路。
好在翟彦生天资聪颖,嗓音甜润,登台不久就展露出非凡的艺术才华。他在《洛阳桥》中饰耶律含嫣,在《香囊记》中饰周凤莲,在《凤仪亭》中饰貂蝉……这些鲜活美丽的少女形象令观众倾倒。尤其是在《洛阳桥》中,他的“甩大辫”技艺可谓一绝。因走起路来如行云流水,他又被戏迷誉为“水上漂”。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杨小德对唱腔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和艺名为“乌木杆”的名旦纪喜来长期合作,共同推动靠山黄向豫西调的转变。用冯纪汉先生在《豫剧源流初探》中的话来说,就是:“名旦纪喜来、名须生杨小德,在唱腔上进行了艺术改革,才开始唱下五音。下五音容易唱,不费嗓子,吐字清楚,行腔圆润,格外优美动听。西府调(豫西调)这种艺术革新,不但很快获得了人们的欢迎,而且还对以后的豫剧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