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词:笔记体小小说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蒲松龄的笔记体小说《聊斋志异》多以人物趣闻逸事、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的特点。洛阳女作者李群娟深谙此道,她吸收古代笔记体小说的营养,创作出一批优秀的笔记体小小说,十分难得。李群娟的笔记体小小说具有浓郁的文学味儿和人文道义,这和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李群娟的笔记体小小说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
李群娟,笔名浅蓝,宜阳一高教师,美学硕士,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已出版散文集《细雨湿流光》。
管家
洪管家精明能干,自主事以来,张财主之家业日益兴旺。米粮千担,金银成堆,田地增值,蔚然富室。财主凡事但委管家,一身轻松,专务交友悠游,饮酒作乐。
阖府老少,咸亦礼遇之。日常专拔两童仆照应饮食起居。凡出门,远则跨马,马是金羁青骢马。近则乘轿,轿是四抬青呢轿。凌罗衫子,丝袜净鞋,卓有风度,不怒自威。从婢仆长工,皆以其马首是瞻。
是夜,用过冰镇灵芝莲子百合粥后,洪先生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唯觉床铺硌身不适。遂唤童仆,秉烛查看,获头发一根。拂之,方眠。童仆素怨其严,又以难伺候,告主。主嫌恶,谓其矫情拿大,借故辞掉。
去后,数年间,张财主屡换管家,皆不称心。先是,买卖不顺,舍掉两大项银子,又遇蝗灾,田地减产,家业渐呈衰势。张财主亦需处处操心,百般调停。某日,张财主外出过洪先生舍,遂诣之。洪妻正与婢女烧笋造饭,言先生耕种于竹林外南亩。张财主随小童亲往地头,则先生正卧于石堆上,以帽遮脸,鼾声大作。唤之,惑甚。乃问:
“往昔一根头发,硌不能睡。如何料礓(jiāng)堆上竟能沉酣?”
笑曰:“当年操心家事,每夜难成眠,故一丝发而觉硌身。今回归田园,诸事不管,嗒然忘机,何处皆能安睡也。”
财主大惭,遂邀约再四,聘先生归。
风水
是日,天朗气清。某富家请阴阳先生选坟地。
二人走至一块地头,富家忽驻足,坐下,曰:“吸袋烟再走。”先生手持罗盘,瞧瞧天色,催促道:“掌柜的,赶时辰,何敢歇!”富家顾指远处树木,悄曰:“有人方偷吾家柿子,走近,惊之,恐其跌伤。”
先生闻言,抱拳叹曰:“汝有如此好心,何用选坟。扎于何处,皆是好风水。”回身便走。
须知人间好风水,不在山头在心头。
莫求人
某甲进城赶集,返程天晚。恰逢月末晦日,无星无月,越走越黑。正自心焦,忽逢邻居驾马车经过,顺道捎回。
自此,邻居以有功,言语每骄人。某甲不快,稍有龃龉,邻居跳跃詈(lì)骂曰:“猪狗不如矣,吾曾助汝,汝负我!”
某甲羞惭,路遇之,昂然而过,不施礼。
邻居复恼曰:“吾虽骂汝,汝竟计较如此。天黑路远载汝之恩,汝已忘乎?”后逢人即言某甲忘恩负义之小人也。
俗云:“万事莫求人。”不唯指求人之难,亦指求人之险。得一碗水之助,或需以半生降低尊严来还。精神之剥削,利息不唯不大矣。
偷高粱
王善人种高粱于西坡头地,逐年为人偷。乃深夜埋伏捉贼归。进门谓妇,曰:“锅烧开,刀磨磨!”贼闻之觳觫(hú sù),以为杀己,后方知王善人令其妻杀鸡做饭。饭毕,铺床使睡。翌日,亲往坡头,割高粱两担赠之,曰:“汝偷吾,必是吾强于汝!”
贼悔,自此戒偷。秋收之时,则暗为王善人守护,高粱再无遗失。
跑刀客
民国年间,豫西匪患颇盛。麦收归仓后多有抢劫。风闻刀客至,村民集体逃窜,俗称“跑刀客”,或“跑反”。其时,妇女皆裹三寸金莲,不利快走。势危急,即不顾,惊惧狂奔,捣地如擂鼓,逢坎跳坎,遇坡滚坡,唯保命为要。
有弱妇抱周岁儿奔,力竭,无奈,藏子于玉米田中,挥泪泣别。时秋初,庄稼高过人头,如青纱之帐。翌日,妇归来。子完好,声嘶哑,田地之内,遍布爬行指爪印。
时外祖父长年羁留异乡。外祖母市集买棉,织染成匹,鬻(yù)布得钱,艰辛度日。某次出逃,将所积好布及细粮妥善埋藏。余两匹未染之粗劣土布扔至塌陷土窑内。途中有孕妇产子,口渴难忍,幸外祖母顺手捎带一搪瓷面盆,于陂(bēi)池内舀得雨后积水,稍沉淀,吹撇草茎灰尘,妇伏盆痛饮,泪落滚滚。又取面粉,掏地为灶,支盆为锅,为其煮汤。
后返家,见好布、细粮皆为贼人所掠。唯破窑内两匹土布犹存。染色,为老人裁做棉衣,度过严冬。
呜呼!人生于世,时运国运,变故无常。所贵乎金银细软,未必能救人。青纱帐、搪瓷盆、粗劣土布,却纡解急难。危时,近亲贵友,未必能有助益,素昧平生者,或可随缘搭救。物与人之贵贱,岂有定哉。
摸骨神算
高公,生而目盲。后得真传,学摸骨术,有奇验。曾行走江湖,挂牌于某客栈。暮,有健壮黑汉闯入,曰:“准乎?”公闻来者不善,答:“不准。”汉子固请,愿倍于价。公摸其头,曰:“汝乃囚,释不久。”又摸颈骨,曰:“然将复入。”汉子惊问缘故。公曰:“两日内,汝有行动,事得逞,将复入狱。”汉子急叩首,求公指点迷津,公曰:“听吾言,走,愈远愈好。”此人果释未久,及至家,妻已归他人,怒而欲杀之,尚犹豫中。然刹那念头,身体即有细微之变。公者,神算也,摸骨通神,一语中的。汉子心服,乃远走高飞。一言而救三命,善莫大焉!
有吏微服私访,请公摸骨。公初摸其颈骨几节,乃拱手,曰:“君最低为县令之职。”吏赞叹。公复摸其手,曰:“惜哉,君病矣!满手花柴骨,必好色,原寿七十五,今六十三当卒。若早戒,尚有救。”吏大愧,改过自新,特制鎏金双龙铜拐杖,遗高公。
红衣
李生,望族子弟,生于战乱,家破从军。民国三十八年初春,国军206师困于洛阳。时李生年十七,中士,俊逸,受令往城外守周公庙,于老城西大街邂逅一红衣少女。女立于阁楼露台,与李生四目相视,凝睇良久。生青春少年,怦然心动,因有令在身,对女敬礼而去。
翌日,生复遇红衣女,女明眸善睐,嫣然巧笑。生亦喜,复敬礼后退,女举纱帕挥别者再。是夜,战争起,206师几全军覆没。生幸存,部队整编,开往台湾。
生自遇女,情思缠绕,久久未忘。赴台后,盼重逢,多年不婚。后归大陆无望,方娶妻生子。古稀之年,终能还乡,作旧地游,复至西大街。然时光流转,昔之阁楼已无存,废址亦模糊难辨。李生徘徊良久,望空中敬军礼,临风泣下而去。
从前慢
时火盆正旺,铁匠与妻儿围坐灯前食粥。忽闻户外犬吠甚急,察看遇盗,劫至百里外苍莽岭中,为贼造戈矛。后寨破,收编入行伍,百战有功,封将。
待边事稳定,已十年。将军脱战袍,布衣独骑返故园。旧路依然,犬摇尾迎,推柴门入,时火盆正旺,妻儿围坐灯前食粥。
从前慢。百转千回后,当初之幸福,依然会等于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