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6月1日 星期
娜说河洛
过节想要啥“耍货”
□记者 张丽娜 文/图
新石器时代的陶响器 (摄于洛阳博物馆)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咱们就说说儿童的事。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界定,“儿童”是指年纪小于少年的未成年人。

现在,有些大人非要自称儿童,过儿童节,像没长大的孩子。你真给他们玩具,他们未必喜欢:幼稚!为啥不直接给钱?

小孩儿没这么复杂。小孩儿的世界里没有太多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从古至今,孩童似乎只关心两件事:耍和吃。

这两件事搞定了,天天都是儿童节,天天都快乐。

老洛阳人,管孩子的玩具叫“耍货”,管孩子的零食叫“贴食”。

“贴食”以后再讲,今天先说“耍货”。

1 大拨浪鼓 小拨浪鼓

“耍货”一词,明清时期便已流行。在这之前,古人管玩具叫玩物。

拨浪鼓是一种经典玩物:一面装有手柄的小鼓,鼓两侧缀有弹丸,转动手柄,便能甩动弹丸击打鼓面,发出悦耳的声响。

拨浪鼓有大有小。过去,洛阳乡间有货郎挑着担子,摇着大拨浪鼓,走街串巷,卖小拨浪鼓及其他“耍货”、日用品。

一个拨浪鼓,花不了几个钱,哄孩子很好使。

拨浪鼓的起源早得很,先秦时期的鼗(táo)与其发声原理近似,东汉的郑玄对此进行研究,说鼗可以“持其柄摇之,旁耳还击”。

拨浪鼓属于声响玩具。声响玩具是中国出现较早的玩具之一。

据学者研究,原始社会的儿童就有会发出声响的“耍货”——陶响球。

陶响球中间是空的,里面装有弹子或石粒,摇动时沙沙作响。现在的很多声响玩具,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 有了“磨喝乐”,孩子乐呵呵

拨浪鼓哄小孩子好使,哄大孩子就不一定管用了。

古时家长,大多会给大孩子买泥塑玩具。

泥塑玩具,也叫泥货、土偶儿,乃中国传统玩具,类似于如今的卡通玩偶。

汉代已有泥车、瓦狗等玩意儿。东汉的《潜夫论·浮侈篇》里提到,当时的民间艺人或“取好土,作丸卖之”,或“做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

“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这话值得玩味,说白了,孩子的钱最好赚。孩子见了玩具走不动路,哭闹着缠人,家长只得掏钱买。

泥塑玩具成本低、来钱快,发展迅速,到了唐宋时期,几乎称霸儿童玩具界。

在宋代的开封、洛阳、杭州等地,最流行的时尚泥塑玩具是“磨喝乐”(亦写作“摩罗”)。

“磨喝乐”来源于西域,原是佛教之物,传到中原后演变成了孩童玩偶。

高档“磨喝乐”跟现在的芭比娃娃颇为近似,有配套服装穿戴,可作不同搭配。孩子们见了它很疯狂,买一个不行,得买一套。

《醉翁谈录》里说:“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大小甚不一,价亦不廉。”这“耍货”可卖得不便宜,孩子笑了,家长要哭了。

3 平时要买,过节更要买

古人认为玩物丧志,起初,玩具消费被视为“浮侈”行为,造玩具亦非正业。

到了宋代,情况变了,河洛地区出现了成熟的玩具市场。据《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在北宋东京汴梁,甚至有专门的玩具专卖店、玩具一条街。

当时的家长们,常带孩子赶集买玩具,平时买,逢年过节更要买,由此催生了颇有中国特色的“节令玩具”:春节的花炮、元宵节的花灯、端午节的布老虎、中秋节的“兔儿爷”(泥塑玩具)等。

明清时期,益智类玩具很受欢迎,比如拼板玩具“重排九宫”,灵感来源于河图洛书,属于高智商玩具,比玩魔方还有趣。

还有一种环类玩具“九连环”,“两环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liè),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多为铜铁所制,玩起来挺有意思。

过去人家孩子多,一个“耍货”,老大耍过了老二耍,能带来翻倍的欢乐。有时候,不要钱的“耍货”,也能让孩子们玩上大半天。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