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牡丹使者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9月12日 星期
重走丝路采风团离开希腊来到意大利,感受别样风情
多彩威尼斯海上丝路的夺目宝石
□特派记者 潘立阁 文/图

圣马可大教堂气势恢宏

“贡多拉”是威尼斯的一大特色

威尼斯的广场上空飞行的鸟儿


核心提示

从雅典出发,乘飞机飞越蔚蓝的亚得里亚海,采风团一行于当地时间9月10日上午来到了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波光粼粼、舟楫相望,这座城市因水而闻名,因商而繁盛。长期以来,它是欧洲贸易交通的中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千百年来,无数人从这里扬帆起航,去探寻他们心中那个神秘的东方大国,这些人中最负盛名的叫马可·波罗。

1 市区不堵车,因为街道就是“河”

你常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是什么?大多数人会回答是公共汽车,然而在威尼斯,这个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船。刚刚抵达市区,采风团的成员们就乘上了公共汽船,在雨中探寻这个正逐渐被淹没的水上古都。

虽然早有了解,但威尼斯的街景还是令采风团成员感到新奇——这里没有堵车,因为一条条水道就是街道,碧波倒映着彩色的房子,让人产生一种走入童话世界的感觉。

在生产技术还很落后的1000多年前,人们是怎样建造出这样一座水上城市的?当地导游向记者介绍,当年修建威尼斯时,是先将木柱插入水底的泥土之中,然后再铺上一层又大又厚且防水的伊斯特拉石,最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砖,建成一座座建筑。由于砖比伊斯特拉石轻很多,所以不会出现房子严重下沉的问题。

在“水街”上,最具特色的当数威尼斯尖舟,当地人称之为“贡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型别致的小舟长期以来一直是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现如今,这种小舟一般长约10米,宽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划桨的船平衡。”当地导游介绍道。

2 “黄金教堂”见证许多历史

在水上观赏威尼斯独特的景观后,记者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圣马可广场。由于下雨,广场上已经满是积水。“威尼斯的排水系统历史很久了,这些积水是海水倒灌进来的,圣马可广场是岛上最低的地方,所以最先被淹。”当地导游介绍道。

记者看到,广场的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这些建筑外形和谐优美,建筑物上的石雕生动逼真。广场的东面就是被誉为“黄金教堂”的圣马可大教堂,这座华美的教堂见证了无数历史,也和丝绸之路息息相关。

与周围其他建筑风格不同,圣马可大教堂有五座巨大的圆顶,设计和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如出一辙。“圣马可大教堂属于天主教,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代表性建筑,当年的威尼斯人可能太喜欢这样的建筑风格因而进行了模仿。”随团出访的我市文史专家郑贞富介绍道,“这同时也反映出当年丝路沿线各国有着密切的文化往来。”

然而,大教堂见证的并不只是文化上的交往,进入教堂中,里面收藏的大量雕塑、金银器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器物却大部分是劫掠而来的。

1202年,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在圣马可大教堂前誓师,带领威尼斯人加入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队伍。在他的指挥下,十字军没有去攻打耶路撒冷,而是洗劫了信奉天主教的亚得里亚海东岸的城市,接着又洗劫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文明就是交往永远和冲突同在,威尼斯的许多珍宝就是这次东征抢回来的,此外还一起带回来了来自东方的技术、艺术等。

3 马可·波罗让西方了解中国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鬓何窈窕,一世良所无。”这是著名诗人辛延年所写的《羽林郎》,所谓“大秦珠”指的就是罗马帝国产的玻璃。直到今天,威尼斯仍然是世界上高档玻璃器物的制造中心。

提起威尼斯的历史名人,中国人最熟悉的当数马可·波罗,他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留下了精彩一笔。据说当时他到中国去时,也携带了不少威尼斯的玻璃制品。

1271年,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一起出发,经过四年艰苦跋涉来到了中国。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借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新疆、甘肃、山西、陕西、四川等地。虽然学界对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一直都有争论,但不能否认的是,《马可·波罗游记》确实让西方了解了中国,促进了文明的交往。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