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4版)
治污,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
环境问题被曝光、治污不力被约谈、污染防治又有新举措……透过《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开设的“坚决打好环境污染防治翻身仗”专栏,大版面、高密度的新闻报道,折射出我市重拳出击、铁腕治污的坚定决心。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打响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等各项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我市,集中供热普及率低,不仅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而且也给环境污染防治带来不小压力。今年,我市提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使集中供热普及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以上。
一年提高至少30个百分点,难度不言而喻,如何实现?答案是“冬病夏治”。今年开春至今,一场冬季集中供热施工大会战全面展开,不分昼夜、全力推进。
供热季将至,建设者们给出了一个温暖的答案:截至目前,完成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30万平方米,新建换热站90座,进度超出预期,提前完成目标。
集中供热问题的突破,仅是我市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一个缩影。目前,“双替代”改造、燃煤散烧治理、火电行业达标排放、“散乱污”企业整治取缔、秸秆禁烧、黑臭水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志在必得。
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也需要公众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乘坐公共汽车、使用清洁能源、不乱丢垃圾……如今,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正蔚然成风。
业界声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着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思想内涵。洛阳是山水之城,也是旅游之城,同时也面临繁重的脱贫攻坚、转型发展任务。我们讲生态环境建设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目的就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正所谓“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一方面,生态的背后是民生,果林苗木、林下养殖、采集加工、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可直接变现,带动群众增收;另一方面,环保红线日益趋紧,将有效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特别是当下,宜居环境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洛阳建设幸福宜居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也将成为人才、创新等要素集聚的过程,进而激发城市活力,形成崭新动能。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赵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