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我一个陶埙(xūn),我将它搁置案头许久,不知怎么吹。
有次去洛阳博物馆参观,恰赶上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开展,见识了历代的埙,兴致顿起,遂回家擦了擦蒙尘的埙。
埙的声音很独特,悠远、浑厚,像从湖面飘过来的落叶,从山头吹过来的晚风。
古人按照材质,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páo)、木八种,是为“八音”。其中,埙独占土音,在乐队中起到和谐高低音的作用。
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埙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距今有六七千年历史。
先民们在用石头投掷猎物时偶然发现,有空腔的石头会在空中发出哨音,由此获得灵感,造出了埙。
原始社会的埙,多为石制、骨制、陶制,大多呈椭圆形,有吹孔,无音孔,声音单调。发展到东周时期,埙已有6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乐曲。
《诗经》里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chí)”之说,意思是兄弟俩手足情深,一个吹埙,一个吹篪,亲密无间。
篪是古代的一种管乐器,竹制,有孔,得横着吹,样子有点儿像横笛,但音色更为浑厚。
《洛阳伽蓝记》里记载:“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说的是北魏时期,羌族叛乱,朝廷屡次征讨,敌人就是不投降。河间王元琛灵光一闪,让自家婢女朝云假扮成老太婆,一路吹篪乞讨。羌人听到曲声,感伤莫名:“咱们为啥要背井离乡打仗呢?”于是,他们集体投降。
刀枪攻身,曲声攻心。这就是音乐的魔力。
秦汉往后,埙和篪在宫廷乐器中占了两席。美丽的舞女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常得君王带笑看。
后来,埙日渐式微,所幸不绝如缕,总有那些爱音乐的人怀揣热忱,传承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