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
娜说河洛
趣话火锅

别把指头伸进锅里
□记者 张丽娜

汉代分格鼎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汉代青铜染炉

西周有盘鼎


天冷了,火锅可以涮起来了。呼朋唤友,围炉而坐,一口涮羊肉,两杯暖胃酒,人生快事也!

今人爱火锅, 古人也爱。

考古学家曾在东周时期的墓葬里发现了一件青铜鼎,鼎内有狗骨头,据说是熬狗肉汤的,圈内人戏称其为“狗肉火锅”。

爱狗人士且把怒火压一压,咱们客观冷静地看一眼历史。火锅的源头,还真得从鼎说起。

——编者

鼎是火锅的“亲戚”

洛阳鼎元素颇多:九龙鼎、定鼎路、定鼎门……鼎鼎大名,谁要说不知道鼎长啥样,那他十有八九不是洛阳人。

周成王定鼎洛阳,是把鼎作为礼器对待的。在此之前,鼎曾在“基层”历练过很长一段时间。

有没有发现,“鼎”字的甲骨文很像一个火锅?

起初的鼎,确实是被先民当锅使的。考古学家在偃师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发掘出了许多做饭用的陶鼎:鼎足可当支架,不用另起灶台,直接在鼎下烧火就成;鼎内熬油煮汤,想吃啥往里搁啥,跟现代人涮火锅差不多。

到了周代,吃火锅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东周王城洛阳内外,能找到各式火锅器皿。

比如青铜温炉,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

再比如带盘鼎(又名有盘鼎),有圆柱鼎足,立于三足盘上,盘内可置炭火加热。这种鼎容量不大,盛满菜只够一个人食用,类似现在的小火锅,一人一个,各吃各的。

吃着火锅唱着歌

古籍上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时,铜火锅“五熟釜”已经问世。

“五熟釜”分有五格,不同的格子里可以放不同的汤料,煮不同的食物,避免串味,可算是鸳鸯火锅、九宫格火锅的前身。

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的洛阳贵族,吃着火锅唱着歌,那画面多美好。

古人在饮食卫生方面是相当讲究的,汉魏时期流行分餐制,用来涮肉的器皿一般都不大,一人一桌(食案,人对案跪着吃),一桌一锅,各吃各的。

汉代有种单炉小火锅——青铜染炉,类似于耳杯和鼎的结合体,可以直接端上桌。杯中可盛放染料。染料有点儿像火锅蘸料,古人往往直接加热蘸料,在料里煮食物,“染而食之”。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都邑都仿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可见染炉之流行。

把你的指头拿开

说到染炉、染料,不能不提“染指”。

“染指”不是啥好词,指的是插手他人事务,获取不正当利益。也有人拿这个词批评乱搞男女关系的人。

“染指”的染,就跟火锅染料有关:把手伸到人家的锅里,指头上沾了染料,所以叫“染指”。

《左传》里有个故事,说是东周时期,楚人献给郑灵公一只极品老鳖。

有个叫子公的人,赶巧去见郑灵公,路上食指大动,他就跟旁人说:“我这食指一动,必定有好吃的在等我。”

郑灵公闻言,存心戏弄子公。他召集大伙儿一起品尝鳖汤火锅,在场者人人有份儿,唯独不给子公。

子公是个小心眼儿,开不起玩笑,人家吃着,他看着,不由得尴尬又生气。于是,他故意“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把指头伸到别人的鼎里,尝了尝味儿,拂袖而去。

郑灵公不爽,想杀了子公。子公不是省油的灯,反而先动手杀了郑灵公。

一口鳖汤引发一场血案,口腹之欲酿成杀身大祸,可见火锅礼仪很重要。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吃火锅有不同的讲究。欲知详情,请看下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