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7日清晨,大山深处的新安县石井镇山头岭村笼罩在薄雾中。村里通往东山头的山路上,已陆续出现外乡人的身影——再过半个月,村里养殖的第一批东北貉将开始销售,这些人大多是赶着晴天来村里提前看货的。
去年10月,山头岭村开始发展特色养殖,300只东北貉种貉“落户”小山村。经过近一年的繁殖与饲养,如今村里的养殖场内已有东北貉1400多只,它们不仅为村里30户贫困户带来了脱贫希望,也让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多了几分生趣。
1 养貉,让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有了稳定收入
养貉场位于山头岭村村东侧的一座小山包上,村里的人管小山包叫“上疙瘩”。村子绕着山包走,有了“山头岭”这个名字。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有几亩在坡上的旱地,这样的土地种庄稼,收成全看老天“脸色”。
“山上虽不适宜种庄稼,却是养东北貉的理想场地。山上地势高、空气好又通风,对于怕热不怕冷的东北貉来说很适宜。”说起东北貉,今年42岁的陈峰讲得头头是道。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是养东北貉的专家。其实,早在半年前,他还是村里一名普通的庄稼汉,也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陈峰是山头岭村张沟组人,家里有四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今年读高三,最小的今年读小学二年级。同村人都知道陈峰家负担重,但因夫妻俩都是勤快人,日子也还过得去。
两年前,陈峰突然被查出患有右腿膝盖滑膜炎和右侧胯部股骨头坏死。为了给他做手术,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几万元外债。突然而来的打击,一度让陈峰很绝望。
去年10月,村里搞起了养貉场,陈峰成了村里第一批入股的贫困户,每年年底他都能拿到1300元的分红。他本人也成了养貉场的一名饲养员,每月有2000元的稳定收入。
2 为啥养貉?成本低,收益高
再过半个月,山头岭村养殖的第一批东北貉将开始销售。东北貉的养殖期一般为半年,其绒皮为上好制裘原料,御寒力强,色泽均匀。一只从鼻尖到尾端长一米的东北貉,市场价五六百元,刨除养殖成本,每只东北貉能有200多元的收益。
说起村里为何养东北貉?山头岭村村主任陈冬云表示,原因有两个:成本低、收益高。
“每年3月是东北貉的发情期。若配种成功,一个月左右,母貉就会陆续有貉宝宝出生,一对东北貉一窝能产十几只幼崽。”陈冬云说,东北貉一生只需要做两次防疫,平时的食物大多以鸡架、玉米、南瓜等为主。平均到每天,养殖成本仅为几毛钱。
3 扩大养殖规模,让贫困户的腰包都鼓起来
养东北貉,带动30户贫困户脱贫,只是山头岭村脱贫致富之路的开端。考虑到东北貉市场销售红火,村里的1400多只东北貉,陈冬云打算留下600只作为种貉,用于扩大养殖规模。
“卖东北貉的收益,会用于支付贫困户的分红和扩建养殖场。”陈冬云说,目前,山头岭村有村民5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89户。下一步,村里将聘请专业的养殖人员为贫困户培训养殖知识,争取让每个贫困户的腰包都能靠养殖东北貉鼓起来。
相关链接
带您认识一下成语“一丘之貉”中的貉
说起“一丘之貉”这个成语,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现实中的貉究竟长啥模样?
貉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种,被认为是类似犬科祖先的物种;貉体型短而肥壮,介于浣熊和狗之间。貉为国家三有野生保护动物(即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不可私自饲养,养殖前需办理合法手续。
貉的体色为乌棕色,鼻子和嘴巴周边为白色,眼部周围为黑色。嘴巴尖长,四肢短小呈黑色。野生貉喜欢生活在河流、湖边以及草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