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文化洛阳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
建安之约
听,那穿越历史的鼓声
□记者 何奕儒 文/图
刘国庆在表演
巾帼不让须眉

如果你想欣赏老城排鼓表演,请扫二维码观看


58岁的刘国庆是听着鼓声长大的,敲鼓的人是他的父亲。那时,他不懂父亲为啥敲鼓,父亲敲的是什么鼓……只知道看父亲敲鼓的人很多,自己听到鼓声就热血沸腾。

长大后,刘国庆接过父亲的鼓槌,成为老城排鼓第八代传承人,挑起了传承老城排鼓的重担。他说:“我继承的不是家族文化,而是洛阳文化。”

1 洛阳的文化符号

这些年,刘国庆一直很忙,每年都要带老城排鼓社的成员进行100多场演出。

时代在改变,他试着让老城排鼓走向市场——赚钱不是目的,他只想维持排鼓社的运行,向更多市民展现老城排鼓的魅力。

刘国庆是地道的老城人,从小就听父亲讲述老城排鼓的往事。“老城排鼓表演时阵容强大,鼓声坚实有力,不少老洛阳人都看过排鼓表演,但没多少人知道它的历史。”他说,如果追溯老城排鼓的历史,会发现它源于清代的军营。

清代,在今洛阳老城一带驻有一支绿营军,军队有专门的鼓队。鼓队的鼓师离开军队后,把战鼓的排列和击法传至民间,老城人便有了自己的鼓队,从清代至今鼓声未绝。

2014年,老城排鼓被列为洛阳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洛阳的文化符号。

“老城排鼓社成立的时间已无据可考,传说是由绿营出身的刘大夫(民间称谓,其职务已不可考)建起来的。”刘国庆介绍,从1900年开始,老城人刘芳娃从刘大夫手中继承衣钵,主持排鼓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老城排鼓社在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得到空前发展,每逢洛阳举办大型文化活动,都会邀请他们前去献艺。

2 民间“交响乐”

刘国庆的家中有两个传家宝,一个是有100多年历史的大鼓,另一个是流传至今的30套鼓谱。遗憾的是,能被解读并成功演奏的鼓谱只有10套,如《交槌》《迎宾鼓》《跑鼓》《牡丹鼓》《长胜鼓》等。鼓谱不同,表演的队形和击鼓方式也不同。

在刘国庆看来,老城排鼓就是洛阳民间的“交响乐”,“几个人能表演,几十个人也能表演”。刘国庆说,表演乐器以鼓、镲、锣、铙、钹为主,还有火担子、梢子棍等辅助。表演者按队形排开,乐器齐奏,铿锵之声犹如万马奔腾,带着原始的力量直击人的心灵。

老城排鼓不同于普通的鼓,表演起来,不仅好听还好看。“我们要调动全身的力量,手、脚、眼睛都要用上。”说完,刘国庆表演起来,先将鼓槌在手中翻转四圈,然后仰头向天,用力跳起,双脚离地时击鼓,最后绕着鼓边跑边敲,鼓点由疏到密,节奏越来越快……这只是老城排鼓花样表演的一幕。

如今,老城排鼓社有20面鼓,相比从前,刘国庆的表演机会多了。“鼓用的频率高,只能用两三年。不过,表演虽然多了,但大家欣赏排鼓的热情没以前高了。”他感慨道。

3 记忆中的骄傲

刘国庆的老宅位于老城西大街附近,他的父亲是老城排鼓第七代传人。当年,老城排鼓社定期招收小学员,能表演排鼓是不少孩子的梦想。

“当年没排练场,学生就来我家上课。”刘国庆回忆,想表演好老城排鼓需要时间,就算他是第八代传人,一开始父亲也只让他敲锣,刘国庆敲鼓是10多年后的事了。

学习老城排鼓有一套程序,要先学锣、镲、钹、铙,最后学鼓。“孩子们搬着板凳面对面坐着,师父坐中间。没道具,大家用拍手、拍腿的方式模拟打镲、击鼓。”刘国庆说,每项要练两三年,如果你没耐心,师父会劝你放弃学习。

刘国庆喜欢过元宵节,那些天,洛阳城里热闹非凡,民俗节目纷纷亮相,老城排鼓社也要演出三天。刘国庆说:“我们常和‘南关龙’合作,他们舞龙我们敲鼓,着实是元宵节的亮点节目。”

闹元宵,老城排鼓社有一条专门的表演路线,傍晚时分从老集出发,沿西大街、东大街走到中州路,在青年宫和西关进行定点表演,“鼓到哪儿,哪儿就人山人海”。

你或许会疑惑,难不成要几十个大汉抬着鼓走一路?当然不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把大鼓放到架子车上,一辆车上放一面,一人拉车,一人站在车上敲,一人在车下扶着鼓,以防鼓滑下来。”刘国庆笑道,一趟走完,大家累得够呛,他父亲总是赤膊敲鼓,脸上挂着汗珠。

后来,有了卡车,大家不再站在架子车上敲鼓,一辆车能装三面鼓,大家可以尽情敲。车走得很慢,围观的人边喊边跟着跑。刘国庆逗趣说:“那阵势不亚于现在追星族围观偶像,观众越欢呼,我们敲得越有劲。”

1973年,老城排鼓社迎来荣耀时刻,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洛阳,刘国庆的父母接到通知,老城排鼓社要在洛阳火车站的欢迎仪式上表演。“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放了几十面大鼓,很有气势。特鲁多欣赏老城排鼓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排鼓社的人拿出最高水平敲了十几分钟,大家的衣服都被汗浸湿了。”刘国庆说,老城排鼓社代表洛阳欢迎外宾,这是他们莫大的荣耀。

4 老城排鼓

回归百姓生活

时过境迁,如今的老城排鼓社已不同于从前。“按理说,老城排鼓应该是男子表演,有劲儿、有气势,但现在社里女性偏多。”刘国庆说,老一辈的老城排鼓表演者年事已高,退休的女性便成了排鼓社的主力军。

56岁的张小琴加入老城排鼓社已近10年。“我们退休后没事做,就开始学敲鼓。”说起洛阳文化的传承,她觉得有些高深,她和好姐妹表演排鼓的目的很简单,“把它当成一种娱乐活动,锻炼身体,充实生活”。

眼下,刘国庆的儿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套鼓谱的表演,老城排鼓的传承没有问题,刘国庆松了一口气,但每次一想到剩下的20套鼓谱谁来解读,以后的年轻人会接受老城排鼓吗?他就心头一紧。

“我现在能做的是让老城排鼓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通过各类商业、公益演出,让它‘活’起来,起码让洛阳百姓知道老城排鼓的存在。”刘国庆说,“老城排鼓是来自民间的娱乐活动,我们就要以平常心看待它,让它在民间发扬光大。”

现在看来,张小琴的心态或许是正确的,让老城排鼓抖掉历史尘埃,返璞归真,重新回归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许是延长生命的最好办法。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