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初冬,树山伯来了。树山伯是肩上搭着两个布袋来的。一个布袋里装的是十几个红薯,一个布袋里装的是十几穗嫩玉米。树山伯是来给他侄女跑上大学的事的。他七问八问的,摸到李德林家楼门口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敲了敲门,门开了。树山伯说:“侄媳妇,是我呀。德林在家吗?”罗秋旖怔了一下,说:“他还没回来呢。你去学校找他吧。”树山伯说:“你看,也没啥拿,几穗玉米,几个红薯,都是今年刚下来的,让恁尝个鲜。这东西?”
罗秋旖说:“就放在门外吧。”
树山伯刚放下手里的布袋,罗秋旖已经把门关上了。
树山伯下楼的时候,掉了泪。下楼后,他在楼外的墙角处蹲着,一直等到李德林回来。
李德林看见他,吃了一惊,说:“树山伯,你怎么在这儿呢?”
树山伯叹了一声,说:“你媳妇不让进门。”
李德林自然无话可说。他说:“还没吃饭吧?走,跟我走。”
这天晚上,李德林陪着树山伯在学院的招待所里住了一夜。叔侄喝了点儿酒,唠了一夜嗑儿……树山伯说的那些话,一直在他耳边回荡:“德林,这媳妇不是善茬呀。她回去了,咱热心热肠地待她,她喊过一声爹吗?乡下人闹洞房,这是老规矩,叔伯们摸一下,有啥呢?又不是冬瓜,摸摸掉醭儿?你看她闹腾的,让人笑话呀?!”
李德林突然想起,罗秋旖跟他结婚时,她的一个大皮箱里放着一个小匣子。一次,他找东西的时候,翻到了那个匣子,他忍不住打开看了,发现里边放的是用红丝带扎着的二十几封情书……都结婚了,她居然还留着这些东西?她想干什么?
树山伯走后,两人的冷战又开始了。这一次是李德林挑起的。他生气的时候不说话,并且自动地睡在了客厅的沙发上。
罗秋旖问:“怎么了?”
李德林说:“没……没咋。”
她说:“你这人,没咋就是有事。说吧。”
他说:“真没咋。我一个人想事。”
她把枕头扔过去,说:“那你想吧。”
渐渐地,两人心里有了鸿沟。罗秋旖无论说什么,李德林都不反驳。然而,在意识上、态度上,这种沉默意味着两人之间有了很大的分歧。
罗秋旖在生活上对李德林仍然很关心。每天早上,一杯热牛奶,一个鸡蛋,一块面包,还有果酱、小菜什么的,会出现在餐桌上。李德林要换的衣服,她也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柜子里。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罗秋旖会悄没声儿地给他衣兜里装上二百块钱,让他零花用。
其实,罗秋旖一直想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他、感化他。在外人看来,她确实也做到了。无论从发型上、衣着上,还是生活方式上,都可以看出来,李德林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年夏天,突然之间,家里有了两件喜事:一是罗秋旖怀孕了;二是李德林想去国外读博士学位有了回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寄来了录取通知书。知道罗秋旖怀孕的消息后,李德林当然高兴,但心里惴惴不安。他怕罗秋旖怀孕后,会不让他去美国读博。罗秋旖看到录取通知书后,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一把抱住他,在他脑门儿上亲了一口,说:“亲爱的,双喜临门!一定要庆贺一下!”
李德林说:“你都这样了。我还去吗?”
罗秋旖说:“去,当然要去,多好的机会呀,干吗不去?”
李德林说:“那你……”
罗秋旖说:“不就三年吗?放心吧,没事。再说,这边还有我爸妈呢。我等你回来。”
李德林说:“那,苦了你了。”
罗秋旖说:“你记住,我嫁的是一个科学家,是‘小麦之父’,吃苦算什么?我不在身边,你得把自己照顾好,在那边也别太苦自己。有一条,趁此机会把烟戒了吧,好好学学人家西方的文明……”
李德林临行前的那一个月,是两人最幸福的日子。在这一个月里,罗秋旖变着法儿给他做好吃的。两人常常同出同进,一起去买菜,一起做饭。同事们要给李德林饯行,罗秋旖也陪着一起去。喝酒时,她也不太阻拦,很给李德林面子。在给李德林准备行装的时候,他们一起逛街,一起去商场买东西。李德林要带的所有衣物从上到下都是罗秋旖亲自挑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