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作赋,获金百斤
听说现在某些个人微信公众号日进斗金。古代虽无自媒体,文人也有手段发家致富。
汉魏时期,朝廷公开征招笔杆子,只要文章写得好,皇帝看了高兴,不但给钱,还给官做。
西汉的汉宣帝召了许多文学青年随侍左右,让他们歌颂朝廷,“第其高下,以差赐帛”,写得越好,打赏越多。
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邯郸淳写了篇《投壶赋》赞美曹丕,曹丕看了龙颜大悦,“赐帛千匹”。
这打赏可谓丰厚,但跟司马相如得到的酬劳相比,不过是小意思。
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风流才子。他勾引富家女卓文君私奔,当垆卖酒。
赶巧,陈皇后失宠,被汉武帝打入了冷宫。陈皇后铆着劲儿翻身,花了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给她写“形象广告”,以挽回皇帝的心。
陈皇后很会来事儿,知道文人清高,不说买文,只说买酒:“我买了你家这么多酒,算大客户了吧?拜托司马先生动动笔帮帮忙!”
司马相如不负所托,作《长门赋》,诉说陈皇后的苦与痛。汉武帝读后深受感动,陈皇后重获恩宠。
这黄金百斤,花得到位!
知君笔干,特来“润笔”
唐代女皇武则天游龙门,命文人即兴写诗。东方虬率先交稿,女皇赏了他一件锦袍。
宋之问不服,把女皇游山玩水写成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完了挥着文稿邀功,说他写得更棒。
武则天看了很高兴,不顾游戏规则,从东方虬手中夺过锦袍,赏给了宋之问。
可见这打赏,有居高临下之意,且变数太大,赏多赏少,全看打赏者的心情。
有没有更稳定的创收渠道呢?有啊,收稿费。
稿费古称“润笔”。《隋书》记载,隋文帝命人写诏书提拔郑译,有人开玩笑说笔头太干,写不成,暗示郑译给俩小钱。郑译发牢骚:“不得一钱,何以润笔?”我还缺钱呢,拿什么给你润笔?
唐宋时期,一手交稿、一手收钱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唐代的润笔奇高。
高官裴度重修洛阳福先寺,文人皇甫湜毛遂自荐作碑文,趁机敲裴大人竹杠,要了一百多万钱!运财物的车子排成长龙,搞得洛阳交通堵塞。
洛阳籍才子元稹临死前,托好友白居易为自己写墓志铭,按行情给了老白数十万金润笔!
老白的诗文远销海内外,他根本不差钱。他本不想收元稹的钱,可又推辞不掉,便把这笔巨款捐给了龙门香山寺,也算替好友积了功德。
至于李白,一不当官,二无固定职业,你以为他换酒喝的“五花马,千金裘”哪儿来的?还不是因为他贵为诗仙,润笔来得快!
宋代,宋太宗特拨专款作为润笔基金,明码标价,昭告天下。
明清时,职业卖文者比比皆是,卖文、卖版权都是寻常事。
吹捧逝者,发家致富
文人自诩清高,卖文求财者难免为同行所诟病。
唐代大文豪韩愈可算典型。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洛阳任职期间,发掘了洛阳文坛新秀李贺,许多青年在其影响下走上了文学之路。
偏有人瞧不起韩愈,怪韩先生失格,卖文挣钱如吃家常便饭。
唐代东都洛阳、西京长安流行找高手撰写墓志铭。文人也乐得挣这笔钱,一旦有达官贵人去世,他们就挤在人家门口揽客。
韩愈名气大,犯不着去抢客户,客户反而排着队抢他。他写一篇墓志铭能拿不少钱, 按他朋友刘禹锡的说法,“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韩先生少不了为死者歌功颂德。有人看不惯,讥讽韩愈阿谀奉承,挣的是“谀墓金”,不体面。
有个学生到韩愈家做客,见韩老师家财万贯,很眼气,“持愈金数斤去”,还说这是老师“谀墓中人得耳”,不拿白不拿。
北宋司马光在洛阳编著《资治通鉴》,写到韩愈,心情复杂,说他“好悦人以铭志,而受其金”。
民国文人章太炎更刻薄,讽刺韩愈“对死生利禄之念,刻刻不忘”。
有意思的是,章太炎自己也没忘了挣钱。上海滩巨头杜月笙过生日,章太炎作文为其贺寿,杜老板赏了他数万大洋。
利之所在,人之所趋。文人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未能免俗。所谓清高,不过是名利场上的一种权衡,一旦失衡,便有偏重。
韩愈爱钱,爱得真实。相比之下,章太炎之流倒显得酸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