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期《全民悦读》版上,那张梁凌坐在地上看书的照片吗?有人问:“她手里拿的是什么书?”可惜照片没拍清楚,我只好打电话问梁凌,她说是马继远的《在深圳》。
看了此书
想去深圳
洛阳文友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感情,历史上的不说了,当下这梁凌与马继远,就是文友中的好朋友。《在深圳》的序言是梁凌写的,看了这篇序言,我禁不住对马继远笔下的深圳心向往之。
要说洛阳人看什么《在深圳》呢?可这是洛阳人在深圳写的文字呀。这本书收录了洛阳人马继远这些年创作的百余篇专栏文章,其中2016年以前写的多数发表在《洛阳晚报》上。
马继远在深圳也写洛阳,他说:“我觉得洛阳的历史文化,深圳的改革开放精神和现代化文明,应该是超地域的,每个中国人都应当了解。”
到洛阳龙门高铁站坐高铁去深圳,一路风驰电掣,八个小时就到了。可是,除了去香港要到深圳过关,谁会想着专程去深圳玩呢?
看过马继远的《在深圳》,这个想法忽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就像梁凌在序言里写的那样,突然很想去深圳,清晨起个早,“去深圳湾看日出”,累了再去“叹个早茶”,骑辆“共享单车”,“再沿海岸线,从东涌穿越到西涌,去抚摸那些白色、黄褐色、浅紫色的岩石。去观澜看版画,去大芬看油画,去寻觅深圳河的源头,去深南大道感受绿色和时尚的震撼”……
《在深圳》凭什么如此吸引人呢?马继远的话里也许有答案:“我不光写城市风貌,散文作者应该扩大观察的视野和写作的主题范围,走出传统花花草草、个人亲情的圈圈,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散文除了‘小我怡情’,还能‘激扬生活文明’。”
天这么好 咱俩聊聊天
这几天,秋意越发浓起来。马继远发来微信说,趁着天好,咱俩聊聊天吧。正是清早,他深圳那个小屋的阳台上挤满了金光,我这边,洛阳的蓝天正在风的怀抱里荡漾。
马继远说,他来深圳刚好五年,出了这本《在深圳》,算是这五年漂泊生活的一个收获、一个纪念。
“这年头,写书的比读书的多,散文作品没有市场,出版风险太大,业内人士大多建议作者自费出版。”马继远坦言,“我运气还不错,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同意出书,但要求采取合作出书的方式,我个人要拿一些钱。我觉得花自己的钱出自己的书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便与对方签了协议。”
此前,马继远在整理书稿的时候,顺手给深圳市作协寄了一份,意外获得了首届“红棉杯”文学奖散文组优秀奖,评语是:“文字诗意优美,深圳的花草树木尽入眼底,南国风味十足,流露出爱与归宿的内心依恋。大量好文章闪烁其间,见出作者写景状物抒情的才华。”
马继远倒是“很有自知之明”:“我不介意有人戏谑它是本作文集。我甚至觉得,这书挺适合孩子们读的。作文不好吗?倘若有文章被当作学生范文,我荣幸之至。”小马真幽默。
哦,你是不是想问去哪儿能买到?洛阳购书中心,有咱洛阳作家作品专柜,那儿不光有《在深圳》,还有马继远的另一本书《此间曾有我》,闲了不妨去翻翻看。
“别叫我作家,我写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记录生活,等到老了,看着它们,昔日重现,比我的脑子管用。”小马真朴实。
这个朴实的人,即使写相思,也是那么淡淡的,我尤爱他那篇《相思洛阳汤》,读完忍不住产生一个念头:作为洛阳的亲人,我给他快递一碗洛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