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瀍河区五股路一个小区的居民楼内,今年76岁的蔡茂松捧出一叠发黄的报纸说:“这上面是我提的引黄入洛的畅想”“这是我提出的火车票实名制的建议”……蔡茂松是洛阳机务段退休工程师,他退休十余年,一直没有闲下来,不仅关注民生,还捐资助学、写回忆录、教老年人修图,这位自称“爱管闲事”的老人,有着一颗对家乡火热的心。
2003年他提出火车票实名制建议,期盼多年心愿终实现
“这是我在《洛阳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在家里,蔡茂松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叠发黄的报纸。
《洛阳晚报》记者看到,这篇《黄河之水绕个弯》的文章发表于1993年,老人在里面提出了“引黄入洛”的想法。2008年,我市“引黄入洛”工程正式启动,当时老人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至今提起这件事儿他仍很自豪。
2003年,蔡茂松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署名文章《火车票实名制契机已到》,这篇文章后来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随着社会发展,2010年1月,中国首张春运实名制火车票预订成功。2012年元旦,全国所有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老人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多年来,老人一直没有停止关注民生、市政建设的脚步。他有本小册子,上面印着“历年已寄(发、送)出的各类建议简要目录”,里面有25条各类建议,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实现。
捐资助学,不图回报
在老人家里,有个珍藏了19年的红本本,这是老人在1998年参加希望工程时获赠的,里面记录了他资助一名信阳农村小学生的事儿。
老人说,当时他资助的这名小学生正上三年级,他一直资助其到小学毕业,每个学期都寄去30元,当时他计划资助其到初中毕业。后来,孩子的家人因具体情况停止了受助,但为了表达感谢,还专门给他寄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手绢,里面包了一块茶叶,虽然不多,但我很感动,这是人家的一番心意啊。”老人说,他做这些事儿不求任何回报,能帮一个孩子,就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
在今年晚报举办的阳光助学活动中,老人从每月2600元的退休金中,拿出2000元资助一名新安县的贫困学子,还送给他一台自己刚买的笔记本电脑。
撰写回忆录,他希望能一直发光发热
尽管年纪大了,还有冠心病等疾病,但老人丝毫没有闲下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撰写回忆录中。
老人说,上年纪后很多事情记不太清楚了,他就白天休息,凌晨两点后起床开始在电脑上写,因为这时他的思路最清晰,一般一直写到早上7点。
他从今年春节后开始写回忆录,已经写了26万字,他计划写40万字,记录这些年做过的点点滴滴。
对于老人的这些做法,有人说老人是“管闲事”,还有人不理解。“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爱管闲事。”老人笑着说,他自己甚至专门写了一篇《爱管闲事的老头》的文章。
老人说,只要他还能动,就会一直“管闲事”,为这座城市、为他人贡献一份光和热,因为做这些事儿,他觉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