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不是尊称,他真的是一名老师。
退休前,陈老师当过中学特级教师,搞过教学研究,是孟津知名的教育工作者。
退休后,陈老师爱上了旅行。至今他已游历27个国家,足迹遍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
陈老师名叫陈志强,将近73岁。和普通旅行者不同的是,他自费出了两本游记:《异域见闻》和《异域见闻第二集》。
为什么他这么爱旅游,还出书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陈老师和他的《异域见闻》。
1 十余年来,去过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
陈老师第一次走出国门,去的是欧洲。
2000年,在孟津教研室工作的陈老师被借调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标教材课题研究室,第二年,便有了一次去欧洲8国考察的机会。这次参观考察,让陈老师大开眼界、见识大长——虽然之前听说过西方发达国家的高速发展和高度文明,这次出国还是让他很惊叹:欧洲发达的经济、良好的国民素质、厚重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教育在这里的受重视程度,给他带来强烈的震撼。
退休后,当出国旅行在国人中还未形成热度时,陈老师便开始了自费出国之旅。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他的首选之地,因为那里地处南半球,有丰厚的自然生态资源,陈老师很想到那里去探奇。例如,在出国前他听说南半球水的漩涡流向和北半球相反,住酒店时他就特意用浴缸来验证这一奇特现象。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他见到了树熊、袋鼠等动物与人和谐相处;在悉尼,他参观了著名的悉尼歌剧院和海港大桥等;首都堪培拉让他感到处处是花园;墨尔本的古建筑及自然风光让他感叹“南半球的纽约”的魅力……因此,在《异域见闻》中,有一章节叫《澳新十一天》,收录了《抱愧布里斯班》《花园首都》《回眸悉尼》《远在天边的国家》等11篇文章。
2008年,陈老师的女儿陪同他前往巴厘岛旅游。2011年,他又报团去了美国。之后,英国、爱尔兰、希腊、瑞士及中东欧五国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另外,亚洲他去过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朝鲜、缅甸等地。
2 勤查资料,出国前全面了解,出国后印证
陈老师说,跟团旅游不代表出行前什么工作都不用做,每去一个国家前,他都会查找资料,多寻找跟这个国家有关的文章阅读,增进对它的了解。陈老师平时就买了不少和世界旅游有关的书,他也专门到图书馆去查找,把目的地国家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逸闻趣事等都了解清楚,到了目的地后会留心观察,一一印证,这些都让他感受到不少乐趣。
报团出游出发前,领队会给游客发来出团通知书,一般会将行程、目的地特点、出游事项等交代清楚,陈老师也会提前“做功课”,把需要注意的东西在网上一一查找清楚,并打印出来标注好。
去了这么多国家,谈及对哪里印象最深、感觉最好,他想了想,说这些国家各有千秋、特色迥异。如果说美景,陈老师觉得瑞士最美,日内瓦城里处处鲜花绿草,古建筑搭配良好的绿化、碧水晴空让人心旷神怡,而希腊的圣托里尼岛上蓝白房子映衬着大海,美不胜收。之前,陈老师以为,在东方看古代文明,到西方看现代文明,可意大利的精美建筑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等让他改变了偏见——宏伟的斗兽场、神秘的万神庙、精美的圣母之花大教堂、开阔的梵蒂冈大教堂都让他叹为观止,而作为“多瑙河上的明珠”,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也解开了他对陈佩斯名字的疑惑。另外,英国的巨石阵、巨人堤,美国、加拿大交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等让陈老师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不已……
3 心系教育,西方的教育理念引发思考
在旅途中,陈老师非常关注各个国家的教育。
陈老师说,欧美等西方国家虽说历史不及中国久远,但其现代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早已领先中国,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非常值得国人反思、借鉴、学习。在《异域见闻》的《旅欧日记》章节中有一篇《比萨斜塔下的感动》,讲述了陈老师在比萨斜塔下,偶遇老师带领一群小学生在用铁球做实验,讲解伽利略的经典成果。他观察到,老师三次走到一个目光呆滞、畏缩不前的小女孩面前,用慈爱的眼神和和蔼的态度,鼓励她回答问题。这一幕深深打动了陈老师:我们的国内同行会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关怀学生吗?
在《异域见闻第二集》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之旅》章节中,有一篇《轮渡上的思考》,讲述了陈老师在横穿苏格兰北海海峡时,对面坐的是一个英国家庭,一对夫妻带着三个女儿,十一二岁的大女儿端来食品,大家餐毕用纸将面包屑抓在手中吃掉,盘子里不留一点残渣,然后用餐巾纸擦拭桌面,并将纸屑放入塑料袋,由一名女儿送到垃圾桶中,整个过程没有父母的指导和叮嘱。
4 出了两本书,把异域见闻作总结与朋友分享
走过了27个国家,陈老师的旅途还在继续,他说每年到国外去一到两次,已经成了他退休后“雷打不动”的习惯。好在自己目前身体还比较健康,3个儿子和1个女儿也非常支持,女儿在上海工作,为了弥补自己不在父亲身边的遗憾,每年拿出5万元,支持父亲出国旅游。
陈老师二三十年来都有记日记的习惯,哪怕是记流水账也要把当天的事情记下来,在旅途中到了酒店就会记日记。2012年,他把自己出去旅游的所见所闻所思集合成册,花近2万元联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了《异域见闻》3000本,这些书大都送给了亲戚朋友和孟津的学校。今年夏天,他又拿出近3万元用铜版纸出了《异域见闻第二集》,其中更多了一些感触及思考。如《大英博物馆里的悲愤》是他参观中国展厅时对民族屈辱史的愤慨,《金三角的伤痛》是对当地华裔渴求归属感的同情……
“走遍千山万水,记录下旅程中的点滴故事、所见所思对我来说是一种回忆,对亲朋来说,也是我和他们的一种分享和交流。”陈老师说,花这些钱都值得。